上巳节习俗,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出游,赏花踏青,同时祈祷丰收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大沙河镇,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大沙镇位于扬州市区东北部,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人口2.5万人。境内有著名的大沙河风景区,是国家aaa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省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景点众多,素有“小九寨沟”之称。
即是日本的“三月三,女孩节”。女孩节又称桃花节,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阴历三月初三,日本女孩会穿着传统服饰在桃花树下赏花,是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女孩节”在日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农历通书所载,古代的巳日定为三月初三日,巳时即在中午的午时以前,俗称“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节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时上巳节的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随着时代更易,此俗也逐渐衍化,变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即所谓“三月三,踏青节”,这种变化,由以女巫神灵为主体、作中心的活动变成以人们为主体、以游山玩水为中心的活动。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同时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传说在早期历法中,上巳之“巳日”是以干支记日历法中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此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夏历中并非固定之日。“上巳节”于周代之说,是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其中三月辰月,《礼记·月令》提到:“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说文》:“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厂,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从辰。”
另外,巳日一共有五个: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已亦此意也。
(1)祓除。《日知录》曰:“季春之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巳,亦其意也。
(3)子嗣。《说文》九上释“包”曰:“包,妊也。 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 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裹衽于巳,巳为子。”
(4)万物见。《说文解字》:巳也。四月,陽气巳出,陰气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凡巳之屬皆从巳。
(6)《日知录集释》,古巳午之巳,亦谓如已矣之已。《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史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
上巳临水祓禊,背后的原因就有自然崇拜之水信仰:水既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郭店楚简 ·太一生水》即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远古先民对水的敬意蕴含着对 “万物有灵”信仰的推崇。水既能赐福亦能作祟, “立水涯”除了是对水的敬以外,也是一种人对水的祈愿,人们在水边虔诚祭祀,水自然会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天上。
此外,修禊还有祈子的效果。《周礼 ·地官 ·襟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郑玄注:“重天时,权许之也。”“令会男女”、“奔者不禁 ”的无媒婚与周代宗法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制度是悖逆的。然而农业社会的生活与季节有重要的联系,先民也知悉阳春三月,万物萌生,是最适合祈求子嗣的时节,因此在仲春之月祭祀高禖神。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口繁衍的需求看,这一仪式是可以理解的。上古即有浴水孕子的信仰。例如《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山海经 ·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
由此可见,上巳日祓禊立于水边之俗 ,除了有敬水祈愿的意义 ,也有代表祖先们重视繁衍传承的深层意涵。
《后汉书?礼仪志上》有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拔除,去宿诟疢(病),为大絜。
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全家出动结伴去水边沐浴,洗掉身上的污垢霉运不祥等等而达到不生病的一种仪式。
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去解释“上巳节”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的原因的话,我认为是在三月这个季节,正好是阴气(寒凉)还没有全部褪去,阳气正要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所以气温不稳,人们容易患病,所以应该去水边洗涤一番而达到卫生保健的一个方式。
《风俗通义?祀典?禊》有记载:“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继而形成了“上巳节”去水边“祓禊”一种风俗。
之后的上巳节在人们的广泛流传下又添加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目。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这一天邀请亲朋好友、高政军官等1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清溪两旁举行修禊祭祀仪式结束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后创作,文人雅士们自此也在这一天添加了“曲水流觞”这样的雅俗。
上巳节流传到今日,在汉族知道的人已然不多,只是因为天气好演变成了出游踏青,看庙会的活动,不知道有一天这样的传统民俗会不会逐渐消失……
我的结婚纪念日也定在了3月三上巳节,这个节气在古代是很出名的,例如曾点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讲的就是上巳节。不过现在人们忙起来每个头,不光上巳节没有了,如果不是变成法定节假日,春节估计都没了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描述了一场特殊的春游沐浴,这一天就是上巳节,又叫“情人节”“女儿节”。
这个节日诞生于先秦,兴盛于汉代,繁盛于唐朝,曾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庆祝。那么古人在这样的日子中庆祝或纪念什么呢?
“上巳”最初是“禊礼”,据《周礼·春官·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后汉书·礼仪上》也有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禊》中对上巳节的由来、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习俗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形成,朝廷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见见阳光,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又祈求福祉降临。
用兰草洗涤身体、去除灾气,也是辞旧迎新的节奏。两汉时祓禊甚至成为国家大典,《西京杂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两汉皇室祓禊分别在灞水和洛水进行。但到晋代,祓禊被简化为洗手脚了,同时还有了新的风俗曲水流觞。
诗经中这首《溱洧》,就描述了春天冰冸消融,男女秉持兰草去河边洗濯,然后相互打闹戏谑,并赠之以芍药作为定情之物的情景。
在汉代,男女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广泛的民俗习惯。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比照西方的情人节,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情人节。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越来越浓,世家大族与文人集社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上巳节成了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们 *** 的日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个时期,上巳节的习俗变成了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谁面前便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作不出来诗的,便罚酒三杯。魏明帝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
当时王羲之与谢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祓禊 *** ,并且将聚会的诗词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与孙绰分别作序,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在官府的推动下,上巳节从原来局限于文人雅士阶层的狭窄的春游活动,变成了全民性质的狂欢活动。当时的皇帝经常在上巳节这一天组织政府行为的郊游和饮宴,因为地址通常选在长安附近的曲江池皇家园林一带,因此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宴”的源头。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有了皇帝带头游玩,上巳节的娱乐活动内容更加多了:踏青、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射箭、彩舟竞渡等等活动,都被纳入到了上巳节的民俗节庆中来了。原本一个宗教意味很重的节日,在唐朝变成了全民狂欢的娱乐性节日。
看起来上巳节已经全民普及了,但上巳节消亡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上巳节的重点活动是一祭祀、二交友,唐朝的全民娱乐,让第一个活动消失,而到了宋代,则是让第二个活动的基础彻底动摇。
宋朝后期,由于理学的盛行,男女大防,因此除了上元节(元宵节)等几个少数节日外,男女出游受到了约束,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但是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只不过不再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的习俗了。
清朝的统治者们虽然对汉文化很是倾慕,但是除了对少数极大传统节日外,管制极严,反而是边远区域得以保留汉文化习俗。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积极吸取并于自己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土族在三月三诗传统节日鸡蛋会,他们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还有一个让上巳节消失的原因,就是过节需要时间、精力、财力。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相隔非常近,可清明节始终保持着祭祀这个功能,而上巳节已经丢掉了祭祀的传统,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时间和精力给那个最不能忽略的节日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同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含义。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新年祭祖);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除夕的故事);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屈原),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才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很多小学会举办上巳活动,学生们穿着古朴典雅的汉服、围绕盛有清水的陶盆翩翩起舞,展示女儿节的传统仪式,让学生们通过这个仪式来学习传统文化;很多大学校园里,很多年轻人会在三月三这天,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临水之地用柳枝沾水拍打身体以行袱除,来辞旧迎新,或是趁着春和景明,相约去迎春游玩;江南地区会有大批书法家汇集于兰亭,参加流觞曲水书法雅集活动,进行切磋交流等等。
《兰亭集序》还有这样一句话: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所在的东晋风雨飘摇,只是那一年的上巳节日子安稳,值得“一乐”。
上巳节的魅力,不就在于学习古人洗去一冬累积的病害,清除心里积存的陈年旧事,让身心轻盈,让生活迎着春光生机勃勃,终有可乐之处吗?
我国有很多的古文化和习俗,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大家所遗忘。这些文化习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本来应该被好好保存和流传。特别是很多民族节日,民族节日的形成带有很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现实意义,节日的消亡也侧面体现了民族情感的淡化。上巳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上巳节是不是消亡了呢?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跟水有关的古老节日。春天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除了文人们的曲水流觞外,还有妇女们的临河浮卵、沐足驱邪等活动。人们选在这个日子去旧迎新,寓在祈求希望和新生,而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更与生命繁衍联系在一起,成为男女相会表达爱慕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继承到今天,因为农耕文化的消亡,有些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被其他节日掩盖合并,上巳节也不例外。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就包含了古老的寒食节和上巳节风俗。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
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这也象征着把田里的害虫都吃掉,期盼当年获得丰收。后来,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变为布依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同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
小结:从大的趋势来看,上巳节确实在逐渐消亡。本来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节日,现在只有少数的一些民族会专门庆祝。上巳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也在逐渐消失,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真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