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饶氏家族贡献,饶氏家族贡献排名

  大家好,饶氏家族贡献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饶氏家族贡献排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饶氏家族贡献和饶氏家族贡献排名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顶桂冠于一身,哈佛/牛津/耶鲁/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者推崇备至的文史哲艺全才学者。

  饶宗颐出生书香门第,幼承家学,治学方法既传承其家学渊源,又继承王国维、陈寅恪二大师的风格。少年己成诗赋神童,青年更潜心乡邦史文化,首倡潮学。迁居香港后,于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艺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他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和欧洲汉学界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坐标”。

  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陈韩曦著)是饶宗颐生前唯一一部由其亲自审定的传记。今日精选部分章节,怀念饶老。

  1917年8月9日(农历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这一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发起护法战争,这是中国动荡不安的一年,而这一年的潮州,依然与世无争。

  饶宗颐的祖父名兴桐,字子梧,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潮州商会会长。1902年,饶兴桐创办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机构“集安善堂”,广布德泽,颇有声名。该善堂至今在潮汕地区公益事业中仍发挥极大的作用。饶兴桐有四个儿子,饶宗颐的父亲饶锷(1891—1932)排行第三。饶锷是饶兴桐最赏识的孩子,饶锷自己打理钱庄生意,凭借丰富的理财经验,积累了殷实的家产。他既是钱庄财主,又是当地著名的大学者,还是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他创立诗社,并担任《粤南报》主笔。年轻时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学成后同窗学友极力挽留他,劝其留于上海一同创业。而他是个孝子,知道自己在饶家的位置,便义无反顾放弃在上海生活创业,回到了潮州。

  饶锷在19岁时与府城清末户部主事蔡学渊的次女结婚。出身名门之家的饶夫人,文静贤淑,知书达理,虽嫁入富裕人家,不愁吃穿,但每天仍做着手工活。饶宗颐的祖母郑氏十分疼爱这个媳妇,有什么内心话,也愿意告诉她,婆媳相相敬敬,亲如母女。婚后第七年,饶夫人生下饶宗颐。

  饶锷为儿子取乳名“福森”,后正式定名为“宗颐”。饶锷之所以没有以饶氏十九世“旭”字辈来为儿子命名饶宗颐简介,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像北宋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又因周敦颐号“濂溪”而命宗颐的字为伯濂。饶宗颐还有个大家少知的别号——伯子,伯是大的意思,饶宗颐是长子,所以叫伯子,他作画时曾题饶伯子。饶宗颐二弟宗栻,也因宋朝有位理学家张栻,父亲希望次子能师其见识高、践履实。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增长,饶宗颐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宗颐”这个名字很有因缘。在冥冥之中,他因自小与佛结缘而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契合,他认为这是佛缘所带来的神奇事情。饶宗颐在《宗颐名说》中提到:

  自童稚之年攻治经史,独好释氏书,四十年来几无日不与三藏结缘,插架有日本《大正藏》、《续藏》,及泰京馈赠之《巴利文藏》,日译《南传大藏经》。

  如他用南山韵写给张大千的祝寿诗,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创作出来。友人问饶宗颐:您已100岁,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这个年纪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么养生之术?他说:“也许是有一颗‘童心’吧,加上喜欢写书法,这对养生都很有益。”饶教授对书法情有独钟,他躺在床上能写“空中书法”,用其运气养生,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种方法。他曾对记者说:“他现在就像坐在葫芦里。”记者有些不解,他指出:“这是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他的长寿还得益于他的助人为乐和成人之美之心。

  当有后学晚辈向他请教学问时,他都表现得兴致勃勃,思维反应十分敏捷,他常说:“这是我不服老的表现。”言语中充满自信。他用一生经历道出佛学的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随缘,得大自在。”“无我”和“无常”的佛教生死态度使饶宗颐确立独特的生死观。他所写的《金字塔外:死与蜜糖》一文中,大胆地道出Al-Hutuy'a把死看做蜜糖饶宗颐简介,他凭此话题发出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他认为《死书》原是一本天书,一部不易读懂的书。随后,他指出埃及人对于死后事情的关怀和研究,为人类文化掀开一新页。死,无疑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课题。死是无可避免的,亦不是渺茫的!一般认为死有如毒药,但闪族人却视死如蜜糖。死的智识的开垦与追求,曾经消耗过去无数诗人和宗教家的精力和脑汁。波斯诗人写下看待死亡的名句:“那是新鲜、愉快。死呢?它亦是一种兴奋剂,或者是糖吗?”

  饶宗颐从埃书《死书》、波斯诗人对死的看法,联想到中国人的生死观。他说:“在中国,儒家撇开死而不谈,偷懒地说:‘未知生,焉知死。’死给完全抹煞了!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等生死的生死观,认为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他把死看成‘生的一条尾巴’而已。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重要的地位,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南方人最忌讳‘死’与‘四’的谐音,不敢面对死的挑战。人类之中,中国是最不懂什么是‘死’的民族,连研究死的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可见人的灵性差别之大!”

  饶宗颐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新的反思和诠释,是他感受各种文化差异之后,在中外文化相比照的语境中做出的。这在国学研究上是一种全新的学术思路,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已有传统的新认知,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延伸民族的文化思维。他对生命的态度除吸收道家、释家和儒家思想这种中华文化的精华,亦吸纳了海巴夏、但丁、歌德、济慈、尼采、巴斯加等巨人的思想养分。

  有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等作比较,认为饶宗颐的学艺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于宋代的苏轼。苏东坡不仅在文、史、诗、词都能“新天下之目”,而且在书法上成为宋四大家之首,绘画更是开文人画的先气。而饶宗颐的画为其书法之名声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之光芒所掩。且苏轼是一个“恨事不恨人”的人,饶宗颐亦是如此,能在逆境中坦然处之,有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心境。

  在治学上,饶宗颐主张用“忍”的功夫,没有安忍,便不能精进。饶宗颐的精进是不刻意,不勉强。逆境时,他积极面对,以勤奋用功的精进态度去克服种种磨难。当面对荣誉时,他以平常心去对待。豁达的心态让他长寿,保持充沛精力。饶宗颐不仅轻松地度过了100岁大寿,而且还满怀信心地迎接“茶寿”,就是108岁。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国学大师季羡林

  饶宗颐认为,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搜集资料,但搜集资料也要因人而异,并没有一定之理。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独,用自己独特的触角,将大量与学术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详加收集,博采略取,对收集的资料再进行精细加工。

  饶宗颐平时搜集到的材料都认真细心加以保存,并分门别类装入纸夹或放入纸袋。他对资料收集存放了若指掌,当使用资料时,他可信手拈来。另外,他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办法,有空便写上一点,积久之后,把眉批移到纸上,加以整理综合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饶宗颐搜集资料真正做到巨细无遗,甚至有竭泽而渔的精神。他从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加以分析,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一点——他要选择最“精”部分。如果是处在急躁的状态之下,结论之不可靠将会显而易见。他常常提到,清代儒家对考据学的治学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种方法直到现在,对他影响十分巨大。他还是觉得清代朴学“证据周遍”的路数很有道理,这是铁杵磨针的工夫,在掌握这样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的学问才是扎实可靠的。

  搜集资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饶宗颐一向具备耐心和爱心,故他从来不曾感到吃力,资料倒像是自己跃入饶宗颐的眼中。比方说,他写《近东开辟史诗》,写《汉字树》,写《画——国画史论集》,还有《老子想尔注校笺》等,都要翻阅有关资料,查考出处,经常是超越了一目十行的极限。没有这样的方法,单是查找资料将会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他曾经就同一问题收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瑞士巴塞尔人种学博物馆,他都亲自去读一手材料,亲自校勘,相互比对。这种扎实的做学问方法,至今仍为学界所称颂。

  饶宗颐认为进行学术研究,须讲究做学问的方法。他说,人家做学问,很多从点做起,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而要拥有丰富想象力,就必须要有实力,而要拥有实力,必须读书。他一本书往往要重复看上很多遍,每遍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发现问题后,他用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拿一本书看,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他就顺手记下来,用开会通知、信封、宣纸之类,拿到什么,便用什么记下来,记下来就是很好的资料。饶宗颐这种方法,国内学人也有这样做的,如季羡林先生,有时就把材料写在请柬或者是信封上面。

  饶宗颐从17岁走上学术道路,80多年治学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年主治地方史,中年主治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治学的重点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其治学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渊博。季羡林将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归纳为八大方面,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与金石学、书画。从台湾新文丰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可以看出,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已经超出上述8个方面,应包括:史溯、甲骨学、简帛学、研究饶学系列丛书经术礼学、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书画艺术、文录、诗词共14个方面,比季羡林概括的“八大类”超出不少,这可以看出后来饶学的新发展。

  在语言天赋方面,饶宗颐除精通汉语之外,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以及梵文、希伯来文(也就是钉头字)。他是第一个把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介绍到中国的人。我国少数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蒙古语,他也熟悉。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会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著名学者PaulDemiéville(保罗•戴密微)

  在传统文献方面,曾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在饶宗颐90寿宴上讲到,饶先生是唯一一位能够精通三藏(儒藏、道藏、佛藏)的大学者。通一藏已经了不起,能够通三藏就更加了不起了。

  饶宗颐治学的第二个特点是求精。他做学问的特点是动与静结合、文与物互证、史与神交融。饶宗颐小时候,父亲饶锷做《汉儒学案》,他也学着做《清儒学案》。由于接触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学特点与思想脉动。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其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治经重考证深深地烙印在少年饶宗颐的脑海。顾炎武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使他深受启发。后来,饶宗颐经常到外面去游学,把读过的东西拿到实践里去验证、去拓展。“求精”是清人的治学精神,清代朴学“证据周遍”,是饶宗颐年轻时治“清学”学到的读书治学方法。清代朴学“积微”的传统,正是“精”的表现。另外日本学界重视抓“小题目”的学风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求精”的做法。从饶宗颐于1977年完成的《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中,可以看到饶宗颐科学地总结中国史学之精义,使中国传统史学在新时代重放异彩。该书网罗从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关正统的材料,对中国历史上正统观念的产生、变化,各种正统观点之是非高下,用“求精”的做法,揭示了史学正统精义的重要价值。

  饶宗颐治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新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饶宗颐自始至终置身于20世纪学术潮流的前列。学术界归纳20世纪学术潮流经历了“信古——疑古——证古”三个阶段。少年时期的饶宗颐正是在“信古”的大环境中打下治学的根基的。但他并不一味信古,青年时期的饶宗颐即开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在顾颉刚的带动下,从事辨明古史与古书的时代和真伪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内地相继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书,他不失时机地提出重建古史的工作,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其次是学术的创新,他的特点是从多个老学科的边缘处切入,开辟出一个新的支撑点,产生一个新的学科。例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及“悉昙学”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国际上称为三大显学的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之领域内,饶宗颐都是学术的开拓者和重要推手。

  【本文摘选自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陈韩曦著),是饶宗颐生前唯一一部由其亲自审定的传记。为适应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饶宗颐教授无异正是博学之士。赏其书法,阅其诗作,可知饶教授乃文艺之士。读其有关古籍经典﹑文﹑史﹑哲之研究,可见饶教授学识渊博。

  饶宗颐出身香门第,幼承家学,治学方法既传承其家学渊源,又继承王国维、陈寅恪二大师的风格,少年己成诗赋神童,青年更潜心乡邦史文化,首倡潮学。迁居香港后,于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艺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他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和欧洲汉学界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坐标。

  本书记述了饶宗颐的人生历程,系统地介绍了饶宗颐从韩江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除阐释其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之外,还介绍了其养生秘诀,以及这位世界级大师背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作者郭伟川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弟子,从师问学二十八载,对饶公的学术思想及众多文化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有较深的领悟,对中国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名家大师也有较全面的了解。故作者在研究饶宗颐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时,将其置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论述之中,与诸家进行客观的相关比较,以彰显时代学术的不断进步。

  另外,本书追本溯源,探索饶宗颐先生八十多年来治学、治艺的艰辛历程,以及其所以成为学、艺两域大师的历史原因,其中除个人的天分学力外,早年的家学渊源和人事机缘都是不可忽视的助力。本书同时还论述饶宗颐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和有趣的故事。书中不少成果为作者经过多年探研后的首次披露,有助于读者对饶学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本书以图文相配的形式,对自20世纪30年代起有关饶宗颐的所有书籍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展示。其中包括饶宗颐本人所著的学术论著、编选文集、诗词文集、书画图册等;以及历年其他学者所著的饶学论著、饶宗颐传记等著作。

  本书中汇总了两百多本著作,每本皆附书影,分列书名、出版者、出版时间和内容简介,力求做成独一无二的研究饶宗颐的索引类专著。

  本书是国学大师饶宗颐自1922起至今求学立著历程的全面综述,详细记录了饶老各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全书资料详实,考据严谨,既是一部饶宗颐学艺传记,也是研究饶宗颐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修订本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对原来的一些史料错误进行了勘误,补充了饶宗颐近两年的学术活动情况,使全书更为严谨和详实。

  国学大师饶宗颐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编排,自唐大颠禅师至清曾右丞刚甫,举潮州先贤凡三十人,为其作小传,辅以肖像图,并缀各传援据书目于卷末以备参稽。全书以人为本,以潮州历代名贤为轴,展示了潮州地区人杰地灵、人文昌盛、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长廊,使读者对潮州历史文化获得比较系统的了解。

  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因其精当而最能体现作者的学问性灵。本书收入国学大师饶宗颐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3年间创作的题跋约700首,创作时间横跨60年,涵盖绘画、书法及铭刻文玩作品,是国内首今天定西临洮天气预报部全数辑录饶宗颐题跋的汇集。书中配以40多幅全彩印刷的饶宗颐书画作品,制作精美,图文共赏。

  饶宗颐的题跋,体裁包涵了散文、诗、词等,广涉天文、地理、风俗、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既题出书画中之意也题出书画外之意,题画寄兴,极尽精诣,是艺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1980年,饶宗颐(选堂)在成都参加完第三届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后,即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考察,历时近三个月,一共走访了十一个省市,参观了三十三个博物馆,接触到大量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这次访古考察,是饶宗颐第一次在国内进行的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是其学术和艺术领域的一次实践与升华。作者曾宪通随同饶宗颐,详实记下此旅点滴,并配有近六十张珍贵的记录照片,极具历史纪念价值。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饶宗颐先生治学,与世俗迥然不同。数十年间,著述逾千万字,于学术文化,中西古今,无不会融通贯,得其窍要,及前沿之地位,开风气之先声,为海内外同知共仰。2003年辑成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煌煌二十巨册,洵非一般学人所能臆想。

  作为一个学者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已经独步当代了。即便用再多的语言已属多余,我不想多费口舌再讨论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饶宗颐的书写与笔墨情怀,让我们从日常书写走进饶宗颐的世界。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人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长治天气预报15查询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大概10岁左右,饶宗颐跟他的伯父习画,后又经杨艳启蒙,杨艳的父亲杨国崧是任伯年好友,家中有很多任氏作品。饶宗颐跟随杨艳勾勒任伯年的人物,奠下了他在人物画上基础,杨艳先生本人的花卉亦近海上任伯年、吴昌硕。山水则带一点闽派作风,这是当时一般在潮州地区画家的常见风格。

  毫无疑问,饶宗颐的学书之路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发端于童子功且渊源有自。从资料来看饶宗颐简介,饶宗颐在绘画上似有名师指点,于书法一途,则没有大师指导,但常规的系统书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结体上,这对他以后的书写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饶宗颐的童子功不只是书画,兼有大量的阅读,“天啸楼”的富有,滋养了这位后来的国学大师,也孕育了这位书画家的艺术情怀。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级作家雷铎在《旷世奇才大宗师》一文中说:“以我之见,先生之游艺,比诸治学,近其趣而异果,殊其途而同归。其游于艺也,发轫乎未冠之岁,而成就于知命之年。其沉潜久兮,其成就高兮,其题材广兮,其风格丰兮,其韵味隽永兮。先前,画论家把中国画分为‘画入画’和‘文入画’,我以为,饶先生的独创,使中国画的风格又多了一种,姑命之为‘学者画’漳洲平和天气预报,即诗人的才情更加上学者的。”这一段揭示出饶宗颐的读书和书画途径,并对其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饶宗颐的书法绘画是属于无意于佳、水到渠成的至高境界,非今天我辈的功利心态可比。这对当代书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博采众长、大成焕彩

  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饶宗颐的厚还得益于他的学术研究。他对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这三个近世显学,钻研极深,故于甲骨、楚帛书、侯马盟书、流沙坠简等出土古物上文字、涵咏体会,能以其坚劲线条及浓厚个人气质之结体,写出这些古文字。所谓通,就是打通书法技巧、贯通书学之理,借鉴学术之理。饶宗颐把书写的经验、学术的积累,人生的涵咏汇聚成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幻化成笔下的文字,泄性情于毫端、凝睿智于笔墨,表现出卓然超人的书法境界。

  饶宗颐在通达方面,汇集大成,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术方面,饶宗颐总是独辟蹊径、知难而进饶宗颐简介,不畏险途,勇于探索,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创新精神,才成就了饶宗颐在众多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使得饶宗颐的书画不染时风,独树一帜。也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精神,才造就了一位长寿国学大师。

  黄苗子曾赞饶公“‘落笔便高’,笔笔有书卷气。又因其才学过人,胸纳浩然气,笔起快哉风,山水花卉各有特创,尤以佛教人物白画与张大千氏同誉,公以正养气,以奇治学,奇正相生,研究学术而登象牙之塔,作书画则成一家面目,尺幅而藏大千,书画相成,合璧生辉,故有‘旷世奇才’之誉,堪称当代学苑宗师、艺林大匠焉。”

  陈传席赞曰:“思翁有云:‘一一毫端百卷书。’今之书人,唯饶公宗颐有之,馀之自称书家者,实书界之皂隶也。

  饶公者,吾国当代硕学之儒也,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诗词,无一不通,书法乃馀事耳。然余每见其大字,如骠拥千骑,凭陵大漠,似鹏陟南溟,水击三千;而小字,则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莽中见其娟妍。清人金冬心之后,鲜有能之者也。”

  饶宗颐是一座伟岸的山,是一片深邃的海,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他变得越老越丰厚。从他弱冠之年续编其父饶锷《潮州艺文志》开始,在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开出繁盛的学术之花,泽惠后人。这不仅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学术的营养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经年常青,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吾辈怎能不感叹于其间的奥妙,又怎能不高山仰之,鞭策自砺。

  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

  饶宗颐的书法没有时代的躁,也没有书生的弱。能达到力能扛鼎,也能做到举重若轻。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凡人所能体察。通过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温文尔雅而不失博大气魄,气度不凡而又持之有度。其用笔碑帖兼融,方圆并举,其写意快慢自如,书写性灵,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童真的天趣,不为时风、不为名利,只是纯粹的书写。这才是书写的最高境界。

  饶宗颐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众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是一个书画大家,但是他并没有像今天的许多人去孜孜以求于技法,他是用心灵和性情去写、去画,他曾戏谑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混充)变成一个艺术家……我说的学问是艺术的基础,学问是艺术的资料。就这一点来说,书画家没有学养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书画家,而历史上的杰出书画家无不是如此。

  饶宗颐的学术滋养了他的书画成就,他的书写也成就了他的长寿生涯,他对书画延年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倡导者。1994年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在香港大学制作“天涯共此时——神州掠影:中国书法艺术与养生之道”时,饶宗颐为高尚仁教授即席挥毫:“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对高尚仁以现代科学方法和观点来探讨书法治疗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来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鬻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左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当代著名的评论家陈传席曾经这样评价:“清季以降,吾国善书者,吴昌硕、徐悲鸿、于右任、谢无量之后,吾独知有饶公,馀子不足道也。然吴书雄健浑厚,徐书沉雄宽博,于书醇朴圆融,谢书雅宜清新,而饶公之书,劲瘦清绝,笔沉墨实,独绝于今。其工处在拙,其妙处在生,其奇处在涩,其胜人处在精气内敛,下笔有斩钉之力,落墨有浇铁之慨,骨劲力沉,翰飞戾天,至于神明焕发,意态随出,顾非书入三味者,不能造此也。”

  这个评论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家如果没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注定不会受到世人的崇敬和瞻仰。

  大家好,饶氏家族贡献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饶氏家族贡献排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饶氏家族贡献和饶氏家族贡献排名的一些知识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牛顿的小故事,以及关于牛顿的小故事简短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青藏线旅游和青藏线旅游团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青藏线旅游以及青藏线旅游团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南方有乔木结局这个问题,南方有乔木结局好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南方有乔木》大结局剧情是什么时樾是高大冷峻的酒吧…

  大家好,关于夏天的扮演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夏天的扮演者是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楚乔传蒙枫是什么身份,以及楚乔传蒙枫是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简笔画可爱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简笔画可爱的知识,包括简笔画可爱卡通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孟婆汤是什么意思,以及想喝孟婆汤是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

写作方法属于文学常识吗,文学常识三年级视频,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在这里分享生活乐趣,表达意见主张,找到实用的生活信息,的积分IdKGLD16523,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文学常识填空文房四宝,小学生需要知道的文学常识,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在这里分享生活乐趣,表达意见主张,找到实用的生活信息,的积分IdKGLD17485,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饶氏家族贡献,饶氏家族贡献排名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