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二月二为什么吃豆子(吃豆子是什么节日)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也叫“春龙节”。在南方叫“走节”,古代叫“摘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了二月二的习俗。

  节气方面,农历二月初,正值“雨”、“震”、“春分”之间,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由于“龙”的缘故。而且,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是作为吉祥之物,更是作为风化雨的主人。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虫、蛇、兽都会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会在这一天从沉睡中醒来,升天。因此,民间有“龙头节”的信仰,又称“春龙节”等。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帝,下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百姓遭受灾难,忍饥挨饿,于是偷偷下起了大雨。玉帝得知此事后,将龙王压在山下,向世人宣布:“龙王之雨违反天道,应受世人千年谴责。欲重入凌霄馆,须待金豆开。”

  为了救龙王,人们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的二月,一个女人提着一袋黄豆去亲戚家,不小心撒了一路。在阳光下,这些大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了,高兴地说:“这不是金豆吗?熟了不会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都向朝廷献上炒熟开花的黄豆,龙王得以回天。后来,为了缅怀和纪念龙王,人们在每年的二月二日炒黄豆,一边炒,嘴里一边念叨着一句流行的话:“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都要帮一把。”玉米在明代传入中国,之后人们用美味的爆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初二春游的习俗,传说始于唐朝。当时,为了过上活跃的生活,长安的人们在二月二日三五成群地去郊游。有些妇女甚至提着篮子和铲子去挖新鲜的荠菜吃。

  有什么意义?首先,走过所有疾病。过去,春天来了,到田野里走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裨益。其次,农田生产劳动。春游挖野菜的民俗多在田间进行,可用于清除田间杂草,保证麦苗正常生长。第三,民间饮食习俗。人们把吃野菜称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麦地里的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清热败火。

  2月2日是“中国传统美容日”!中国民间普遍认为二月二剃头会让人吉祥如意。所以民间谚语说“二月二剃头,一整年神清气爽”。孩子要“剃头”,保佑身体健康,长大后出人头地。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不过,据民俗学家称,“剃头死舅舅”实为讹传,“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民间有吃“撑腰糕”的习俗,市民们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腰糕 ”,期盼一年里平安健康。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到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可提升自身免疫力,抗感冒。

  饮食宜清温平淡,宜温热,忌生冷。应少高脂肪油腻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二月二为什么吃豆子(吃豆子是什么节日)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