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毛笔书法(认识毛笔 才能写好字)

  清代杨宾《大瓢偶笔》说:“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书法要写好,技法固然重要,但毛笔好不好也是重要因素。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什么样的呢?

安康石泉一周天气预报

  中国用毛笔几千年了,远古陶器上就有毛笔的痕迹。古代的毛笔是怎样的呢?毛笔由笔杆和笔头所组成,关键是笔头的制作。从现在出土的毛笔实物看,笔头制作有四大类型。

  第一种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做法。早期的毛笔好像扫帚,把笔毛捆扎在小木杆或竹杆的一头,就成为一支毛笔。如果我们做一个解剖,可以看到,这种毛笔的中心是空的,写字时候一按下去,笔毛就很容易散开。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大墓出土的毛笔,就是这种外扎式的毛笔。笔杆是小竹杆,通长23.4厘米,笔杆直径0.9厘米,笔锋长2.5厘米,笔毫是用绳捆扎在笔杆上的。

  后来就聪明点了,把笔杆一头劈开,把笔毛夹在里面了。这样一改进,笔毛就靠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笔头中间不是空的了。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支毛笔,就是用这种夹的方法。笔杆是竹的,笔毛采用上等的兔毫,就是兔箭毛。将笔杆的一端劈成数开,将笔毛夹在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外面还涂了一层漆。

  当时还没有普遍用竹管,笔杆很细,所以要在笔杆的一端钻一个洞以纳笔头。这个洞称之为毛腔。要注意,这时候开始先制作笔头,把笔头的根部扎紧,然后塞入毛腔之中。先做笔头,这在制笔工艺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的三支毛笔,笔杆是竹的,上尖下粗,一端镂空成腔,笔头纳入腔内。其中六号笔长18.2厘米,可见笔头纳入笔管的工艺秦代就已经采用了。但这种笔用起来还是有点问题,就是没有笔锋,或者说没有一个锐利的尖锋。你看《李柏文书》,或者陆机《平复帖》,可以看到,他们所使用的毛笔,没有一个尖锋。这在书法上用起来还是不能如意。

  后来又有了重大的改进,那就是笔头中间加入一个笔心。笔心是用硬毫做的,有弹性又尖锐,保证有尖锋。笔心的四围再加软毛,这我们就称为“副毫”。这种笔,我们就称为“心副式”。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了一支毛笔,笔心是紫黑色硬毛,外面覆盖黄褐色的软毛,便于储墨。笔管是竹的,笔头纳入毛腔后捆绑丝线,然后梳漆以加固。笔杆上还有落款,刻了三个字“白马作”,大概是民间笔工的名字。这次毛笔制作很精细,比战国的毛笔进了一大步。

  真正的书法用笔,称之为“有心三副二毫笔”。产生于大概是汉末魏晋时期,以韦诞为代表人物。这里有四个名词术语:韦诞、有心、三副、二毫。我下面解释一下: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人(西安)人。曹魏时大书法家、文学家,制造笔墨的大专家。著有《笔方》,这是最重要的制笔工艺文献。鲁班是木工的祖师爷,制笔行业的祖师爷就是韦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韦诞说的。

  曹魏时造了很多宫观建筑,皇帝就命韦诞题署。就是把匾额写一下。给他的是皇帝用的笔墨,韦诞却说都不好。张怀瓘《书断》记载了韦诞的话:“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劲丈之势,方寸千言。”这韦诞说,你要我题写匾额,我要用这三样东西,张芝的毛笔、左伯的纸张,我所制造的墨。有了这三样东西,又加上我的手,我就写出来了。那么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韦诞虽然自己也会做笔,但是他很推崇张芝的笔。可见张芝的毛笔,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一个笔头最里边的部分称为“中心”,中心以外的笔毛就是“副毫”。第一层副毫叫“护心”,这是日本人的称法。韦诞自己没有定名。“中心”加上副毫“护心”,这两层加在一起叫“笔心”。

  张芝的毛笔没有实物留下来,但史籍记录他有对笔心的论述。元代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张芝……善隶、行、草,又妙于作笔,见蔡邕《笔势》,遂作《笔心》五篇。”会书法的人,实际上就是会用笔心;毛笔做的好的人,实际上就是笔心做得好。

  韦诞《笔方》说:“宁心小,不宜大,笔之大要也。”就是说,做毛笔最要紧的就是笔心宁可小,不宜大。这就是做笔心的秘诀,可惜很多人忘记了。笔心小,笔锋就容易尖锐。

  一副就是刚才讲的,指中心外面的副毫。二副又叫笔柱、墨池、承墨,这是韦诞定的名。三副就是最外面的,古称“被”。就像我们现在睡觉盖的裤子一样,叫作被。不过这些名称,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都有点不同。

  “三副”就是这个“三副”。那么,这个笔头的结构,就出来了:中心加上一副,这是笔心;然后加上笔柱,这是二副;外面再包一层被毛,这是三副。

  可以看到,二副(就是笔柱),特别短一点。这就和三副之间形成空位,就是黄色的这部分,这个空间就是储墨的地方,所以二副名称又叫墨池。

  现在你读欧阳修《圣愈惠宣州笔戏书》,就应该懂得他讲点什么了。“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安徽宣州的诸葛高,是个有名的笔工,世代做笔,很有名气。用长的毛做成中心,捆缚得很紧,然后在外边很精密地加上三副。软硬的程度刚好适合人手,就是做一百枝也“不差一”。每一枝都一样,这简直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了。

  笔毛分两种:健者为毫,弱者为毳(cuì)。毳就是短毛、细毛、弱毛、软毛。好的毛笔,是利用两种毛,一刚一柔,搭配制成的。纯刚、纯柔的,都不是好毛笔。

  魏韦诞《笔方》:“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愞者为辅。”桀(jié)者,就是刚健的毛;毳者,就是软弱的毛。刚健的毛居前,放在前面;软弱的行放在后面,就是近于笔根的地方。刚强的就当作刀刃那样使用;愞(nuò,懦)者,就是软弱的,为辅。

  古人认为,刚健的毛,最佳就是野兔毛。通常所说的兔毫,就是野兔背脊上的毛。而且一定要秋天,最好就是农历八月所新换的毛。但要注意兔毫有好几种,紫毫最佳。也有杂色的兔毫,比如说这个叫黑尖兔毫,颜色就比较杂一些。

  软毛最常用的就是羊毫。羊身上不同的部位,毛的质量也不同。浙江湖州的羊毛,是很适宜做毛笔的。这是选好、整理好的羊毛,就可以做毛笔了。

  韦诞笔好不好?当然好。一直到明清,王公贵族还有使用这种分层毛笔的。但韦诞笔制作复杂,成本高。这样一来,到宋代就开始流行一种制作简化的毛笔,叫做散卓笔。

  所谓“散卓”,就是解散原来韦诞笔的小笔心,把中心的硬毛和一副、二副的软毛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笔心。这样一来,取消了二副,就是取消了黑池,所以散卓笔试没有墨池功能。然后在大笔心外面再加一层副毫,这就完成了笔头的制作。

  这种笔在工艺制作上要简单得多。当时苏东坡、黄山谷,都开始使用散卓笔。现在市场上所卖的毛笔,大多数都是散卓笔。

  比如说,狼毫。狼毫,其实秦汉就用来做笔了,但它的刚性不及兔毫。要注意所谓狼,不是大灰狼,而是很小的黄鼠狼。做狼毫笔的毛,是取自黄鼠狼的尾巴。现在经常看见狼毫笔笔杆上刻着“正冬北地狼毫”,那意思就是冬天取自北方的黄鼠狼毛。

  山马:水鹿。现在也经常看到山马笔。山马不是马,是水鹿,实际上就是鹿毫。山马笔在日本很普遍,中国古代也用鹿毫,但是现代并不多。

  石獾:是一种小动物,在欧亚大陆都有,都生活在北方。现在因为黄鼠狼数量很少了,所以多用了石獾毛。石獾毛的刚性接近狼毫。日本、大陆都有出产石獾笔。

  硬毫笔,适合画兰竹。软毫笔,笔锋可以很长,做也没问题。纯羊毫、纯狼毫,就是心副都用同一种毛。韦诞笔羊毫只做副毫,不做中心。纯羊毫笔流行很晚,到明清才开始普遍使用。要说好用,我个人认为,还是兼毫笔,刚柔适当。

  古代有很多书法家自己制作毛笔,比如韦诞、张芝、王羲之、智永等等。毛笔对于书法家来讲,好像武士的宝剑,必须精益求精。但现在很多人没见过毛笔是怎样做出来。如果你了解一点毛笔的制作过程,对于你今后选择毛笔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工具:骨梳。水盆作业除了一盆水之外,主要工具就是骨梳。骨梳通常用牛肩胛骨制成,可以梳理毫毛,拍齐毛根等等。

  采毛、熟毫、选毫三步。采毛,就是把毛从皮板上拔下来,然后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时消毒,这一步就叫做熟毫。第三步很关键,称为选毫,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级。一根毛好像一个皮口袋,它分为三层。这口袋本身就是皮质层。口袋里面就是骨髓,呈纤维状,就是髓质层。口袋的外面,有鳞片,称为鳞片层。毛尖填实的部分称之为颖,行内人称为“黑子”。毛的弹性,和皮质层的厚薄以及颖的长短有关。真正完好的毛,是圆润挺拔的,一百根中只有三五根。其他往往是有缺点的,比如开叉,没有尖锋,毛杆损伤、弯曲等等。选毫时,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剔除有缺点的毛,然后按色泽、软硬、长短、粗细的分类,这是非常精细的工艺。

  据行家说,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笔的毛料,大约只有四两,其中带“黑子”的不超过一两六钱。一个优秀的拣毛师傅,可以把这四两笔料,按照长短、粗细、软硬分为十个等级,用于毛笔的各种部位。左边是选好的兔毫,黑尖兔毫。右面的是选好的羊毫。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紫毫笔》一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写出了选毫的艰难。

  除绒毛。接下来的工序是除绒毛,一手捏紧毛料根部,一手以骨梳梳理,剔除绒毛。一根毛有三层,所谓绒毛就是最外面的鳞片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毛杆外壁不是光的,而是如鳞片状的。毛笔能储墨,就是这些鳞片阻止墨汁一下子流下来。梳理之后,这些鳞片一部分会梳掉。但是要注意,如果全部鳞片脱落,毛杆就会光溜溜的,墨汁就储不住,流速会很快。

  笔杆上的鳞片,要梳理掉一部份,也要留一部份用于阻止墨尽快流下来。所以,鳞片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你自己买了一支毛笔,不要整天地去梳它了。

  齐毛锋。接下来的工序是齐毛锋,就是排齐毫毛的尖端。将毛锋对齐骨梳的一边,一手拉住毛锋,另一手轻轻往后拉,如此反复进行,把毛锋排整齐。毫毛有两端,一端是尖锋,尖锋排齐了,成为一片,但是这时候毫毛的另一端,就是毛根,还没有整齐。

  毛料准备好以后,就要进行配料。你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软的还是硬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派什么用,写什么字,根据这些把各种毛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配料主要分两部分:

  传为王羲之写的《笔经》(实际上不是王羲之写的)说到副毫的搭配:“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凡兔毛长而劲者为毫,短而弱者为毳〕,惟令齐平。”人发杪,就是细小的头发,还有青羊毛和兔毳。把这三种毛排整齐。

  这是杭州沙孟海先生所有的毛笔。笔心里面除了短毛,还加了几根猪鬃。猪鬃又硬又粗,不能单独做笔,把它劈成四根,夹入笔心,可以加强弹性。

  启功先生86岁时所用的毛笔,配搭的毛料较多。据李兆志先生《启功和笔工》一书介绍:“选用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为主料,又掺加少量的貉子针毛,用苘麻和猪鬃等做衬垫。”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是粗细不同的三种羊毫。这么一来,就是用了羊毫、貉子针毛、苘麻和猪鬃,一共是四种毛。

  毛料配好,要充分混合均匀。这是已经切去毛根,备好毛料的羊毫毛片。做毛笔的准备工作,到此就大致完成了。

  这是狼毫的毛片,跟卷好的笔头。然后加被。在散卓笔中,被只是一层薄薄的毛料,而且大都是单一毛料,不用混合其他的毛。被的毛长要比笔心短一点。

  这要介绍湖笔,它不但是把笔尖对齐,实际上是对齐毛颖。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制作工艺。被,既可以保护笔心,又有润色的作用。

  厚薄:笔工师傅每次挑一层毛,无论经验怎样丰富,总会出现微小的份量差别。这是我定制的同一批笔,左边一支笔头比较饱满,右边一只比较瘦弱。你买毛笔的时候,要拿几支毛笔比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

  笔头做好了,要等笔头干透,然后用线扎紧。如果笔毛不干,里面是湿的,将来笔毛就会发霉断裂。这一步最难的就是扎出来的笔头必须是绝对的圆形。所以捆扎的时候,用力要均匀,有轻重就会变形。

  捆扎笔头的工具,从左边数过来有:酒精灯、敲笔尺、松香、蜡线。酒精灯是用来融解松香的,为什么要用松香呢?要求笔头底部平整,沾上松香就可以固定毛根。

  毛笔中心的毛,日本称之为命毛。如果外层的副毫掉了几根,问题不大,命还有。如果命毛掉了,哪怕只是一根,灾难就开始了,因为它会不停地掉,终于没有命了。

  所以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广川书跋》说:“凡缚笔头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掉了一根,它就开始松动。

  据韦诞《笔方》所载,韦诞制笔,笔心就先要捆扎一次,加副毫后还要扎一次。里外要扎两次。扎两次还不算,每次捆扎的圈数很多,要扎出一个“笔项”来。所谓“项”,本义是头颈后部。笔头的后面要扎出一个颈项来,这当然不容易掉毛了。

  我很希望师傅可以多扎几圈,最好像韦诞笔那样,笔心扎一次,加被后再扎一次,我想那样就安全多了。

  古代的笔杆有竹有木。战国秦汉时有些笔用木杆,可能是北方木材比较多,竹子比较少。历史记录,蒙恬造笔也是用木杆。用竹称为“笔管”,魏晋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管了。明代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笔:“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沉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则竟用白竹。”这段话说雅俗问题,也就是品味。竹有君子之义,价廉物美,古代文人用笔,基本上都是竹管的。

  斑竹又称湘妃竹,竹杆上有深色的斑点。日本正仓院藏有几支中国唐代的毛笔,还有日本制造的古笔,也是以斑竹为多。

  现在市面上普通有青管和红管,红管是染色的。《诗经·静女》篇有“静女有娈,贻我彤管。”彤管,就是红色的笔管。古代皇宫中的女史、汉代尚书丞、尚书郎,都用红管。

  战国、秦汉的笔,为什么都那样小,那样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笔头小,层次少,甚至不分层次。二是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古人有发髻,可以插笔。后来笔头大了,笔管也粗了,这一习惯就慢慢消失了。这是西汉毛笔,笔头已经加大了,笔杆也比较粗了,但还是一端削尖,便于插入发髻。到汉末张芝、韦诞之后,真正的书法用笔出现,慢慢就开始使用空心的竹管了。

  你看中间这一支,笔管很粗,那空洞比笔头直径还大,于是在前面装一个小一点的黑管,来收纳笔头。真正的斗笔是下面这一支,笔杆并不粗。因为有了斗,就可以安装很大的笔头。

  如果笔头很小,那也不是一路把笔杆改成很细很细的竹管,而是使用套管。套管有时可以到几层,加了套管之后,它的好处就是,笔管手抓的部分不用搞得很细。你看,这就是用套管的实例,笔头可以非常小。

  笔管究竟多少长好呢?汉代《论衡》作者王充说:“知(智)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就是说聪明能干的人,就要会说话,还要会写文章。汉代的一尺大约是23厘米,从现在出土的汉代笔杆看,长度确有定数,大约就是23厘米上下。到唐代,毛笔粗了,不插头上了,毛笔就比较短了。唐代虞世南《笔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

  从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十几只唐笔看,长度大约是17厘米到19厘米,和现在中国市尺5寸半至6寸。现在市面上的青杆大约18厘米,红杆大约21厘米,跟唐笔差不多,比汉笔稍微短两个厘米。笔杆越长越容易弯曲。你看下面这一支就是太长了,而且明显的弯曲了。

  笔管一定要直,你买毛笔的时候,检查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放在桌面或者玻璃上滚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到直不直。如果你滚动的时候有声音,哒哒哒哒,那就是不直。

  笔头插入笔管,究竟有多深呢?韦诞《笔方》说“纳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就是宁可要插得深。究竟具体插多少深,他没有说。刚才讲过,韦诞笔要用线捆绑两次,做完笔心捆扎一次,加笔柱和被以后,再次捆扎。这样扎出一个笔项,把整个笔项塞入笔管。

  宋代的散卓笔,黄庭坚《山谷论书》有具体记录:“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那就是说,一个笔头的2/3要扎成笔项,插入笔管之中。插管深,笔头和笔管容易融成一体,使用如意,而且不容易掉毛,笔头也不容易脱落。

  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出土西汉中晚期的毛笔两支。笔兰州天气预报.头末端用线缠成笔项,其中一个笔头长2.3厘米,插入笔管0.9厘米;另一支长3.2厘米,插入1.1厘米。也就是说,插入的部分占笔头的三分之一。1995年年底,在连云港市海州网瞳汉墓出土了毛笔,毫长4.1厘米,有两厘米插入管内,也就是说,插入了差不多一半,远远超过现代的标准。

  这是十几年前,我定做的毛笔。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至少要把笔头1/3,而不是一点点,后来做到了。你看,1/3,成为这样一支毛笔。这种毛笔非常听话,而且基本上不掉毛。

  一种固定配制的毛笔做成了,还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像中成药那样,什么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等,我们中菜还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之类,毛笔的名字也非常有文学性。如果有一种毛笔适合你,你记住名字,下次再去买就容易了。

  笔管上面还有一些东西。在毛笔的上方,贴有标签,这是牌子。然后是笔名,就是说你自己起个名字,我这里随便想一个,“横扫千军”。有些普通的毛笔,不刻名字,刻有说明。比如说,常见的“宿羊毫大楷”,那意思就是所用的羊毫中经年自然脱脂的。又如“正冬北狼毫”,就是用冬天北方的黄鼠狼毛。又如“二号京提”,提笔就是较大的斗笔,1、2、3号是分大小。在笔名的下面,往往刻有厂家的名字。比如这儿我随便想一个,“中国毛笔厂”。厂家的名字通常是用小字。

  最后把笔头定型,好像有些人做了个漂亮的发型,用喷发剂把它固定下来。,毛笔固定,是取海藻泡水,煮成一种胶状,拿来涂在笔头上。

  这个方法,在韦诞那个时候就有了。韦诞《笔方》说:“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等海藻胶干了,就可以固定笔形,防止笔毛蓬松散开。一直到你买回来开始用笔的时候,才把这个海藻洗掉。具体怎么洗,我下一次演示。韦诞这个方法一直用到现在。不过这样一来,你买笔的时候,也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毛了。如果还想试一试它的软硬,恐怕老板也不肯了。

中学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北江中学数学,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在这里分享生活乐趣,表达意见主张,找到实用的生活信息,的官很过分KGLD21707,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毛笔书法(认识毛笔 才能写好字)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