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梦幻西游唤星券算地煞次数吗知乎 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各是怎样的人

  根据史书三国志中记载伯牙鼓琴中伯牙是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子期是一个光明磊落,敢说敢当的英雄好汉。薛永答道:“这人姓侯,名健,祖居洪都人氏。做得第一手裁缝,端的是飞针走线。更兼惯习枪棒,曾拜薛永为师。人见他黑瘦轻捷,因此唤他做通臂猿。现在这无为军城里黄文炳家做生活。小弟因见了,就请在此。”

  梁山三十六天罡中,有好很多与地煞系列的星号形成天地对应的关系。比如,宋江是天魁星,朱武是地魁星;卢俊义是天罡星,黄信是地煞星;关胜是天勇星,孙立是地勇星;林冲是天雄星,郝思文是地雄星,等等。

  不难看出,天罡、地煞有一种对应关系,意味着天罡地煞联手降妖除魔,一同“替天行道”。这是施耐庵《水浒传》的大结构,是依据道教传说,以北斗七星群的一百单个星煞来塑造梁山好汉,赋予每个人物的特殊符码,在大排名时按照星煞所处的位置对号入座。

  同时,以星号+绰号来暗示人物的个性、经历,以及不同的经历、相同的命运。题主所说的杨志上应天暗星,杨林上应地暗星,也是一对天罡地煞的对应关系。不仅如此,这一对天罡地煞对应关系,还是一对本家,仿佛兄弟一般。

  题主说到,杨志、杨林的星号中都有一个“暗”字,为何运气相差那么大呢?这一点确实也令人颇费思量,施耐庵在其中到底隐喻了什么呢?

  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蓝本原型的,杨志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运气本来就不好。在这个蓝本故事里,杨志与关胜、林冲、孙立等十二个指使结为兄弟,一同押运花石纲。返回途中,孙立掉队,杨志便在颍州等候。

  杨志苦等孙立未到,却又遭天降大雪,进退不得。杨志花光了盘缠,就到颍州集市上卖刀换钱。正所谓屋漏偏早连夜雨,一个二少后生纠缠杨志,杨志手起刀落杀了这个二少后生。杨志杀了人,被颍州府褫夺了诰札出身,发配僺州军城。

  孙立赶到颍州时,途中遇到了前往僺州军城充军的杨志。于是,孙立赶回汴京,约齐是个兄弟,杀了解差,大家都去太行山落草。后来,应晁盖之邀,十二个指使一并到梁山入伙。

  稍后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是这样给杨志下判词的:“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杨志是青面兽,但却是一只在坟茔中奔走劳碌的无名之兽。龚开给杨志的判词,大概是施耐庵以杨志上应天暗星的一大缘故吧。

  由此,施耐庵便以杨志卖刀杀人的故事,继续往下写,改写了《大宋宣和遗事》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让杨志再次倒霉了一把。

  沂水县小径遇戴宗,杨林上了梁山。第一仗攻打祝家庄,杨林化妆成解魔的法师,进庄侦察。倒霉的是,杨林一进庄就被活捉了。

  宋江做了临时寨主,安排杨林、石勇、段景住去北地采购马匹。这一回,三人从北地赶着二百余匹战马返回梁山,走到青州地界,就被郁保四抢了。

  郁保四有多大能耐?险道神梁山排名倒数第四,杨林可是小骠骑兼远探出哨头领,武功绝对高于对手。然而,杨林却只顾逃命。段景住都比杨林幸运,先逃回了山寨。杨林、石勇两三天后才逃得性命,回到梁山,活活的多遭了几天罪。

  杨志押运生辰纲被劫,好歹还要让晁盖他们费一番周折,误饮才失手。杨林倒好,一个武功并不怎么样的险道神郁保四就把他给收拾了。同样是被劫,老鸦莫笑猪黑,杨林的运气还要怎么差?

  豹子的生活习性是白天躲在树上睡觉,晚上出来捕猎。杨志“走劳圹圹”,锦豹子何尝又不是暗夜偷袭的“地暗星”?

  天暗星杨志没有生于“治世”,因而他不是四灵这样的神兽。所以,在《水浒传》中是一个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催的。

  失了花石纲,负罪逃亡的杨志不知从哪里淘换了一担财帛,要去东京上下打点,以期官复原职。大概,这担财帛与“走劳圹圹”有关吧。否则,一路逃亡,哪来的一担财帛?

  高俅这回倒是做了件可以不受指责的事,把负罪潜逃,又行贿上司的杨志赶出了殿帅府。这也是够倒霉的,高俅若是与枢密院的官员一样,贪图贿赂,杨志还真的得逞了。被逼无奈,杨志只得卖刀,然后杀人。

  卖刀之前,杨志叹道:“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我倒是觉得,在杨志这件事情上,不是高俅太毒害,而是杨志太“暗”了。

  杨志是因为自己太暗,很大程度上是自寻倒霉。假如杨志听王伦的话,留在梁山,就不会被发配到大名府,也不会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麻翻,失了生辰纲。各种倒霉,都可以避免了。

  攻打方腊期间,杨志病死在丹徒,虽然后来被追封为忠武郎,但却一天俸禄都没吃到。简直倒霉到头了。

  杨林可就幸运得多了。打方腊阵亡了正偏将佐五十九员,回到东京时,梁山好汉便只剩下二十七人,十去其八,而杨林却幸运的成为二十七人中的一员,毫发无伤的受封武奕郎,与裴宣一道,回到饮马川,受职求闲去了。

  在施耐庵的笔下,天暗星、地暗星都不是幸运者,两人的运气很差。只不过杨志是天罡系列人物,故事的主角,倒霉程度比杨林大则是有道理的。做多大的事,就得担多大的风险,这一点,杨林绝对比不了杨志。

  但是,续书说杨志病死,杨林全身而退,这样的运气差距可就大了。按照《征四寇》的说法,杨志简直就是倒霉透顶,运气差到了极点。杨林则逆势反弹,时来运转,功成身退,逍遥快活。

  在前七十回书中,杨志是一大主角,杨林不过一个小配角。以“天暗星”与“地暗星”这一对天罡地煞的关系来看,杨林极有可能就是杨志的一个陪衬。天罡地煞联手降妖除魔,这是施耐庵《水浒传》的总体设计。

  在两个蓝本故事中,杨志没有任何出身,而施耐庵却赋予这个人物新的含义、新的故事。在《水浒传》中,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家将的后人,还应过武举。

  施耐庵这样写,是为杨志日后边关立功做伏线。杨家将是北宋有名的镇守边关,为朝廷立过大功的。因而,杨志在汴京城卖刀前,就有这样一番内心独白:

  杨志这一叹并非施耐庵只是为了表述青面兽运气很差,也不仅是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伏线。施耐庵写这一笔,更重要的是为七十回书之后,杨志到边庭立功埋伏笔。

  失掉生辰纲之后,杨志与鲁智深一同夺了二龙山,后来,武松入伙。这三个人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因追赶苏定而在正北大寨会师。

  曾头市就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势力,梁山对曾头市用兵,是七十回之后抗金的大伏笔。二龙山三个大头领,人人身上有隐喻,都指向梁山好汉去“北地”边上“保境安民”。

  宋江曾经劝诫武松不可辜负一身本事,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个封妻荫子的功名来。施耐庵不会随意乱写,武松去二龙山,大有以宋江这句话照应杨志去边上立功的文本意图。武松也是要去抗金的。

  鲁智深就更不用说了,此人简直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线索中,仅次于杨志的存在,甚至,施耐庵在鲁达身上最早预伏了梁山好汉“保境安民”的伏线。

  鲁达原本是老种经略相公治下关西五路廉访使,后来又拨到小种经略相公府中做提辖官(《水浒传》中把两个种氏经略相公写成了父子)。打死郑屠后,渭州府尹请示小种经略相公如何处置。小种经略相公说,即便是捉拿了鲁达,如何处置,也要请示老种经略相公,以免日后边庭要这个人的时候,咱们交不出来。

  据《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杨志先是在种师道手下做选锋首,参与攻打幽州。后来,又拨到种师中帐前,继续担任前职,投入了抗击金兵之战。宋钦宗曾经接受刘韐、李纲的建议,激赏“招安巨寇”杨志。

  仅从二龙山三大头领的故事看,施耐庵以杨志为历史线索,在七十回书之后写梁山好汉抗金,则是大有可能的,甚至是完全可能的。

  梁山好汉大聚义时,发誓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因而,包括杨林在内的所有好汉,都将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个功名来。

  而且,梁山好汉还发誓“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所以,无论是“天暗星”,还是“地暗星”,在施耐庵的笔下,他们都是伏魔大殿中的“妖魔”,身世相同,命运也大致相同,结局也相同。从前七十回书的故事看,梁山好汉的大结局将照应“洪太尉误走妖魔”,各自回归本位,杨志还是天暗星,杨林依旧是地暗星。

  提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神通广大、嫉恶如仇,不畏艰险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被视为正义与智慧的化身,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孙悟空拥有的本领,绝大多数人都能脱口而出:手持如意金箍棒,拥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会驾筋斗云等等。但对于每一种本领的具体情况可能就没有那么熟悉了,比如七十二般变化具体指哪些变化?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七十二变。

  在《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全称为地煞数七十二变,与天罡数三十六变一样,都是一种躲避三灾的法术。所谓三灾,是指仙界每隔五百年交替出现的灾难,具体指雷灾、阴火和赑风。如果没有掌握躲避之法,即使修炼成仙也会命丧于此。因此,所有神仙都会寻求一种躲避三灾的方法,而天罡数七十二六变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在《西游记》中,掌握七十二变的神仙包括菩提祖师、孙悟空、二郎神、牛魔王等。

  除了《西游记》之外,在《历代神仙通鉴》和《三遂平妖传》中也有类似七十二变的提法。在《历代神仙通鉴》中,被称为地煞七十二术,包括通幽、驱神、担山、禁水等;在《三遂平妖传》中,被称为地煞七十二变,包括上可梯云,下能缩地等等。从内容上来看,这些都与《西游记》中的地煞数七十二变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游记》中的地煞数仅仅指的是一个数字,即七十二,不等同于地煞。

  使用七十二变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变化者需要捻着诀,并配合着念动咒语,书中孙悟空每次变化之前都需要如此,例如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作一颗松树。”其次,所变之物,必须是曾经见过的东西,如果之前完全没有见到过,是无法变化成功的,也就是说要有参照物才行。最后,所变之物是否与原物相像,取决于变化者法术高低以及身体特征。例如,孙悟空变人物时会保留身体上的毛发,变建筑时会保留长长的尾巴,这都与孙悟空的身体特征有关。

  在《西游记》原文中,并没有具体解释七十二变到底可以变化出哪些东西。仅就孙悟空本身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书中提到的所变之物就包括松树、蝴蝶、蜜蜂、苍蝇、蜈蚣、土地庙、二郎神、西瓜、麻雀、高翠兰、小钻风、牛魔王等数十种,种类涵盖飞禽、走兽、植物、建筑、妖怪、凡人等等,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七十二种。因此,这里的七十二变并不单单指可以变化出七十二种物品。

  在中国古代,“九”具有特殊的含义。由于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因此古人多用九或者九的倍数来形容物体数量之多、地位之尊达到了极点。例如《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双九相乘,意为磨难之多。再比如皇帝通常被称为“九五之尊”,意思是皇帝乃天底下最尊贵的人。而这里的七十二变,包括三十六变,在数字上均为九的倍数,都是用来形容该种变化术可变物品数量和种类很多,只是一个概说,并非实指。

  除此之外,在《西游记》中,掌握七十二变以后还可以拥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即可以拥有七十二条性命。书中对此有多处相关描写,第四十一回,孙悟空与红孩儿打斗,被三味真火烧伤,八戒在救悟空时曾说:“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第四十六回孙悟空车迟国斗法时,沙僧也说:“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个头哩。”可见地煞数七十二变不仅仅只是变化物体,掌握之后,还会拥有很多其他超于常人的能力。

  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本书中孙悟空和哪吒都有两个师傅。《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和唐僧;哪吒在《封神演义》中师傅是太乙真人,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可以算他师傅。

  《西游记》中设定哪吒自杀后是被如来佛祖所救,这里的如来佛祖就相当于《封神演义》中救哪吒的太乙真人,所以《西游记》中的哪吒应该可以算是如来佛祖弟子。

  混元正体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传,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全非汞,物外长生尽属乾。变化无穷还变化,西方佛事属逃禅。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除此之外,在《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在诛仙阵中施法的描写和《西游记》中蜈蚣精用金光阵的描写一样,也就是说通天教主加上诛仙阵才和金光阵的蜈蚣精实力相当。

  《封神演义》中幡天印让众人忌惮,但真正实力则是打开一条山路,而《西游记》中孙悟空能担山赶月之能,一人能挑须弥山和峨眉山飞奔。

  在《封神演义》中杨戬和哪吒等看到几千凡人和几千猴子都被吓住,而《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人能打败十万天兵天将,一晚上能灭了狮驼岭几万小妖,一人能大闹天宫。

  孙悟空虽拜师菩提祖师,但实际上学艺只学了三年时间,三年时间在《西游记》世界中算是弹指之间,所以孙悟空能成顶尖高手,完全是靠自己的天赋。在书中作者也明确提到孙悟空是“一窍通,百窍通”。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菩提祖师真的教学很好,那么他的学生岂不是桃李满门,名满天下?然而书中真正出名的就只有孙一人,而和孙悟空一起学艺的那些师兄弟们从书中来看也多半不怎么样。

  由此可见菩提祖师实际上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只负责向弟子传授知识,将弟子们引进门,结果如何还得看徒弟们自身的修行,否则他的弟子们岂不人人都如孙悟空那般厉害?

  尽管菩提祖师懂很多法术,但从书中来看他甚至许多自己都没学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学会后真正实力如何?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在这里菩提祖师更是直接说出了在他心目中杀死孙悟空的方法:将孙悟空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他就万劫不得翻身。

  菩提祖师所说的那九幽之地其实就是“森罗殿”,在孙悟空学艺成功后早已跳出三界五行,他大闹地府早就不将它放在眼中。

  在《真假美猴王》那一难时孙悟空也说过:“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星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到那里去告。”

  所以,这所谓的“九幽之处”根本就不在孙悟空的眼里,但在菩提祖师看来,九幽之地能困孙悟空神魂,孙悟空学成神通还能被轻易杀死,这是完全错误估计了孙悟空学会“七十二变”等神通的实力,也就是说菩提祖师根本不知道“七十二变”等神通学成后的境界,可见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学成!这一点,TVB版《西游记》就有所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孙悟空取经时多次透露了菩提祖师的踪迹,但也没见他将孙悟空贬到九幽之地,也没见他弄死孙悟空。

  从他说能把孙悟空神灵贬到九幽之地可以看出菩提祖师还是有很强的能力的,他的实力是能将他心目中预估的学会“七十二变”的人(一流高手)挫骨剥皮。

  至于如来佛祖,他在《西游记》中的定位应该是实力天花板了,尽管他降伏孙悟空用了计谋和甚深法力,但从他降伏其他妖怪来看,他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吴承恩大师不但打造了一个妖怪鬼怪的魔幻世界,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人天秩序”,一系列战力强悍的神兵武器,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隐藏了一个数字迷宫,一个神奇的数字“轮回”。

  在行文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天文数字:129600,这是天地之数,是为一元,一元又分为十二会,用十二地支来代替,每会一万零八百岁;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起初的世界一片混沌,没有天地万物,没有日月星辰,过5400岁,一阳初动,始有天根;再过5400岁,天地始分,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天上出现了天光,大地开始凝结,万物萌芽。

  再过5400岁,宇宙中的物质分化成水火山石土五形,大地真正形成;5400年后,人畜才开始诞生。也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花果山上的那颗神石有了意识,天地之精在其中注入一股灵气,一个妖王将在这里诞生。这块石头高三丈三尺五寸,合于一个周天365天,周长二丈四尺,与二十四节气同数。石上有九窍八孔,符合九宫八卦之位。

  孙悟空的铁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他会地煞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这个数字正好是从长安出发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也就是说,本来孙悟空一个跟斗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他们非得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就像我们的人生,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可是生并不是为了死,如果没有一生的经历,死对于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

  唐僧被从金蝉子被变下凡间之后,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重新“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回到天庭。从贞观十三年到贞观二十七年,从大唐到天竺,在返回灵山,玄奘历经了十四个年头,5048天,这正好是三藏真经一藏的数字。

  五庄观的天地灵根人参果树,已经在西贺牛州生长了47000岁,它脚下的土地也已有47000年,坚硬如铁,即使孙悟空用重达万斤的金箍棒也敲不出一丝划痕来。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每三千年才能成熟,每次只结30颗,有缘闻上一闻,就能多活360岁,吃一颗增寿47000年。三清、四帝、九曜都是五庄观主人镇元大仙的朋友和后辈。

  在西游世界里,山有山神,地有土神,每条河里井里都有分管的龙王。围绕在唐僧身边的除了三个徒弟,还有四时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和一十八位护教珈蓝。天门有四大天王把守,佛祖的灵山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护持;天宫有四方天帝还有四大菩萨,每次下界剿灭妖魔,动辄十万天兵天将。

  这些数字有些是有意义的,比如九是极阳之数,代表着大光明和大圆满,在佛教象征着吉祥;佛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共15144卷,而交给唐僧师徒的是从各个经典中挑出来的5048卷,正好是一藏;九齿钉耙和降妖宝杖的重量都是5048斤,也正好是一藏之数;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法术,一个是36,一个是72,都是9的倍数;男性的天数是8,十六岁男子就算成熟,可以生育,“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性的天数是7,所以盘丝洞里的蜘蛛精只能是七个。

  有些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孙悟空在生死簿上的阳寿是342岁,那座山上有多少妖精,灭法国要杀一万名和尚,寇员外要斋僧一万名。作者就像是一个数学大师,将这些形形的数字隐藏在各个角落里,等着不同的人用自己不同的眼光去发现。或许你能窥得其中的奥秘,或者只是当做睡前饭后一笑,都没有关系,总之,它们就在那里,默默无声又振聋发聩。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地煞星”黄信绰号“镇三山”。至于其这个绰号的由来,《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中进行了专门介绍。黄信是青州的兵马都监,因为他本身武艺高强,威镇青州,因此称他为“镇三山”。那青州地面所管下有三座恶山,第一便是清风山,第二便是二龙山,第三便是桃花山。这三处都是强人草寇出没的去处。黄信却自夸要捉尽三山人马,因此唤做“镇三山”。

  非常有意义!这是《水浒传》的楔子,也可以叫引子,它给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而且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如果你不理解这楔子的内容,就看不懂《水浒传》。

  就这样,赵哲和文彦博二人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疫情非但没有被遏制住,反而越来越盛了。

  病归病,但作为皇帝,眼前这一摊子事儿他不能不管。于是,仁宗拖着病体召百官复议治理瘟疫之之事。

  这时候,那个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站了出来说:“眼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咱们朝廷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仍旧遏制不住瘟疫蔓延的势头。以臣愚见,陛下要禳此灾,可以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设坛作法,祈求老天爷,便可以除此瘟疫。”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便差遣了殿前太尉洪信作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去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靠道士做法来治理瘟疫?这也太不靠谱了吧?面对这样的大瘟疫,必须用医疗的手段来解决,应该马上召集全国的名医啊!古代统治者真的是这么愚昧和迷信吗?还是因为施耐庵个人比较迷信,才这样写的?

  其实,宋仁宗时期的这场大瘟疫是真实存在的,有历史记载的。治理瘟疫的这套措施,也不是施耐庵编的,而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都采用过的。

  靠政治措施、宗教仪式来治理瘟疫,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靠谱,但在古代人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天人感应”的逻辑: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大饥荒大瘟疫,往往都和人类的自身的行为有关,更与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一切世事和自然现象都是老天安排的。正如皇帝作为天子,代替老天来治理天下一样。因为是“奉天承运”嘛,所以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老天爷会关注着天子的表现,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奖惩天子——如果帝王勤政善行,就通过异常的吉祥征兆,来奖赏他;如果帝王恶政暴行,就会通过反常的灾异,来警告他。

  这就是古代天人感应和灾异说背后的逻辑。本质上是士大夫们为了限制君权,防止帝王因个人的任意妄为造成王朝覆灭的一套政治学说。那些反常的天象和自然灾害——如山崩地动、日食彗星、洪水、瘟疫等,就是士大夫们对帝王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谏的依托和根据。

  所以,当东京汴梁出现瘟疫后,赵哲和文彦博建议仁宗“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无论是以大赦天下的方式给人民以宽容,还是以轻徭薄赋的办法为民间创造生机,其实本质上都是对其以往的苛酷的政治所造成的社会灾害的一种弥补。

  因为,对社会而言,政治越是宽松,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强。而社会流动性强了之后,民间就会充满生机。当年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的就是这样宽松的制度,社会才得以从秦末动乱——楚汉争霸的破坏中得以恢复。

  然而,《水浒传》中,宋仁宗的这套政治上的组合拳打下去后,瘟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强盛了。仁宗没办法,只能采用范仲淹的建议,派洪信去江西信州去请张天师。

  范仲淹可是治世能臣,为啥连他这样的能臣,都只能建议仁宗去请一个道人来祈天除瘟,这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意味颇深,它意味着大宋朝廷不施仁政,老天的怒气仍未消。所以,大宋朝廷已经对解决瘟疫没有实际的办法了,即使是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改革家,也给不出实际的解决办法,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朝廷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派洪信太尉前去江西龙虎山,请张真人来京城做法除瘟疫。这才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

  洪信到达贵溪县后,先摆了摆钦差大臣的谱,接受当地大小官员的参拜,然后才差人到龙虎山上清宫送信。

  “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然而,洪信心里虽然不悦,但他受皇帝差遣,还有求于人,没办法,只能暂且住下,第二日五更时分,沐浴更衣,脚穿麻鞋草履,独自上山。

  后来,洪信在登山时,先后遇到了虎、龙(大蛇),吓得差点儿把老命都交代了,而后又遇到了一个倒骑着黄牛的青衣牧童。

  这是因为天师觉得洪信是一个无德小人,不配见到他的真身。至于洪信太尉怎么无德法,咱们看他接下来的表现就知道了。洪信听说张天师已经自行前往京城除灾了,就带着一伙人在龙虎山上参观。

  然而,就在众人将要结束游览时,洪信发现一座非常奇怪的殿宇:这所殿宇不仅一遭都是墙上一水儿地刷着红泥,正面两扇朱红槅子,大门还用胳膊粗壮的锁链锁着。

  不仅如此,门面上还贴着数十道封皮,封皮上又用着很多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洪信觉得这“伏魔殿”非比寻常,就问主持这殿的来历,这才知道,此殿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每传一代天师,就要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到如今已经有八九代祖师了,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连锁都是用铜汁灌铸,谁也不知道里面是啥。

  一听“魔王”二字,本来逛得有些精疲力尽的洪太尉顿时又提起了精神,非得让道士打开大门,他好进去观看魔王长什么样子。

  洪信一听,登时就火了,怎么着?我堂堂朝廷殿前太尉,被你们张天师耍了也就罢了,还治不了你们这群徒子徒孙?敢拿你们祖师爷压我?你们祖师爷再厉害,也只是江湖术士,还管不了我这堂堂太尉。你不让我看,我今天就非得看。

  “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洪太尉一听,勃然大怒,“怎么?我堂堂的太尉,还指使不懂你这小小的道士不成?这要是传出去,你让我这张老脸还往哪搁?”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你看,洪信竟然威胁收了道士的度牒(度牒是古代出家人的官方证书,有了它,就可以免除徭役。在北宋时期,度牒可是宝贝,平常人花上几百贯钱都不一定能买来),还威胁把他们刺配充军。

  道士犯了什么法了吗?没有。他们不过是遵从道观的规定,不让洪信打开“伏魔殿”的大门而已。然而,洪信竟然为了一己私欲,滥用法律和权力来威胁这些道士,威胁他们违反道观规定。

  你想啊,这108个魔君被封印在伏魔殿这么多年,怎么洪太尉一来,就被放走了?洪太尉真的是一时失误,才放走了那108个妖魔吗?

  洪太尉是通过朝廷钦差手中的权力,才放走的妖魔。他之所以能够那么肆无忌惮地臭不要脸,那么肆意妄为,不是他自己有多厉害。如果他只是一个叫洪信的普通人,道士早就把他给大的屁滚尿流了。道士们之所以惧怕他,是因为他那“太尉”身份。所以,这一回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不是叫“洪信误走妖魔”。

  一场朝廷解决不了的大瘟疫,一个江湖道士出手就给解决了;后来,朝廷太尉滥用权力放走了妖魔,导致108个好汉在梁山聚义。这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通过前面我们介绍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就可以明白,不管是出现瘟疫,还是妖魔被放走,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北宋朝廷滥用权力,从而导致了乱自上作。

  所以,通过这个楔子,施耐庵给整部《水浒传》定了一个基调——乱自上作。北宋的一切灾难,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其实都是北宋的湖北襄阳市15天天气预报最高统治者不作为、胡作非为导致的。

  哲宗病逝时无子,大宋当时的掌权者——向太后集团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宰相章惇曾指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立了端王赵佶为皇帝。

  你说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治理天下,将权力交付给能臣也行啊。但他上位后,专门排挤能臣,反而让“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通常,人们将《水浒传》解读为农民起义。但事实上梁山好汉们并没有真正去造大宋朝廷的反,而是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喊出“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去邪归正”的口号。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啥梁山既然已经“犯上作乱”了,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说梁山之所以失败,都怪宋江这个投降派。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将《水浒传》理解歪了。“水浒”本是江湖的意思,《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为何施耐庵却以史官专用的“传”字来对其命名呢?

  其实,《水浒传》的真正命题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江湖好汉们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捍卫王道,“用江湖的道义来融合庙堂”。

  偏于理想主义的儒生们,向来信奉“礼失而求诸野”。所以,当庙堂之上儒家的正统道德礼仪被丢弃后,儒生们就将希望寄托在民间,骗自己相信民间还存在着修复道统,维护皇权的可能性。然而,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想象,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籍贯主要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江苏、安徽、陕西、湖南、湖北、海南、北京、辽宁、天津、四川十五个省市。

  梁山泊在山东济宁市梁山县境内,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尤其是宋江的老家郓城,更是水浒故事的起始之地,有着“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其实,仔细查看一下梁山一百零八人的籍贯,别说郓城,就是山东也没有七十位梁山好汉,他们是从全岳阳汨罗一周天气预报国各地聚集在梁山的。

  1—2、宋江、宋清:宋江两兄弟祖居于郓城县宋家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也是因宋江是梁山之主,才让郓城县而扬名。

  3、吴用:原是东溪村中的教书先生,祖居于本乡。东溪村还有个晁盖,吴用自幼就与晁盖相交,亲如家眷,由此引发了劫生辰纲的经典。

  4、朱仝:原是郓城县乡中富户,后成为县中县马兵都头。朱仝与晁盖、宋江都有挺深厚的交情,曾暗中放过两人,因此在梁山地位力压鲁智深、武松。

  5、雷横:最初是郓城县打铁匠出身,也杀牛放赌,后成为县中的步兵都头,与朱仝是一对搭档。不过雷横不如朱仝会做人情,在梁山的排名远远不如朱仝。

  6、白胜:家在黄泥冈东十里路安乐村。安乐村的具置在哪并不明确,只知黄泥冈离郓城不近,但通过劫生辰纲后是济州府尹接管,这里是属于山东的。

  7—9、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阮氏三雄的老家是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这里是山东的石碣村,而不是广东石碣镇,因为它就在梁山泊旁边,属于现在山东梁山县。

  10—11、杜迁、宋万:梁山的元老,但没有什么本事,地位一直下降到83、82名。这两人的籍贯也并没有明确交待,但是梁山的开山元老,在梁山之上就归于山东了。这两人真的是打酱油式的人物,少有的没有交待籍贯的人。

  12—15、李逵、朱贵、朱富、李云:这四人都是老乡,是沂州沂水县(今山东沂水)人。也是因为是老乡,李逵回家接母亲时,不放心的宋江才让朱贵跟随照应。后来果然出了事,靠着朱富出手才救了李逵,还拉着县中都头李云一起上了梁山。

  16、李应:山东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书中有说过杨雄、石秀、时迁到了郓州界面;再者孙立去祝家庄时,栾廷玉介绍他说是奉总兵府之令来镇守此间郓州;第三,李应最后也是被封为了中山府郓州都统制。

  17、扈三娘:郓州人,同李应一样。祝家庄、李家庄、扈家庄离的不远,是相互照应的三个庄子,肯定都是在郓州治下的。

  20、顾大嫂:顾大嫂是解家兄弟娄底冷水江一周天气预报的远门姐姐,也是登州人。虽然顾大嫂的老公孙新老家是海南的,但他们一直定居于登州,就在东门外十里牌住。

  21—26、花荣、黄信、孔明、孔亮、周通、郁保四:这六人都是青州(今山东青州)人,花荣、黄信是官面上的人物,孔明、孔亮先是大户人家后上了白虎山,周通是桃花山大王,郁保四是青州的的强盗。

  27—28、萧让、金大坚:两人都是济州(现山东菏泽)人,还都是城里人,有家有室的,因为宋江题反诗才被吴用出计拉上了梁山。

  31—33、燕顺、邹渊、邹润:三人都是莱州(今山东莱州)人,邹渊、邹润还是梁山中唯一的叔侄。

  38、鲍旭:本是寇州枯树山的强人。这个寇州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根据高唐州被梁山包围之时,派人去东昌、寇州急急求救,寇州离高唐绝不会远,应该就是冠州的误写,因为东昌和冠州就在高唐州附近。

  40—44、燕青、索超、蔡福、蔡庆、石勇:这五人也都是大名府人,燕青就是本地人又被卢俊义收养,索超是大名府军官,蔡福和蔡庆是大名府的刽子手,石勇是大名府的赌徒。

  45、柴进:柴大官人是沧州横海郡(河北沧州)人,大周皇帝柴荣的嫡派子孙。柴荣确实是河北的,只不过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邢台隆尧县)人。

  46、武松:原是清河县人氏,现在属于河北邢台。虽然在大家认知中武松是山东好汉,但他的老家按现在确实属于河北的,武松故事发生的阳谷县才是属于山东。

  47、段景住:祖居于涿州,也就是河北涿州。这地方可出了不少名人,郦道元、刘备、张飞、卢照邻、贾岛、赵匡胤都是出自于这里。

  59、陈达:原是邺城人,在现在的河北邯郸临漳。这也是一个六朝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是以这里为都城,曹操横槊赋诗的铜雀台正是在这里。

  52、凌振:祖居燕陵。这个燕陵也是有着争议的,很难查询,有认为是河南鄢陵县的误写,不过多被人认为是在河北。

  53、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定居于东京。再者,鲁智深说过小时候昆山天气天气预报到东京去见过林冲父亲林提辖。也就是说林家最少也有两代定居于东京了。

  54、徐宁:禁军金枪班教师,也是定居于东京。徐宁的表弟汤隆说过曾跟随父亲到东京看望姑姑,徐宁最少也是两代定居于东京。

  55、杨雄:祖居于河南,因一个叔伯哥哥到蓟州做知府才到了蓟州谋生,娶了当地的风韵寡妇潘巧云。也是因为杨雄是外地人,才被“踢杀羊”张保等泼皮欺负。

  56—57:张清、杨林:两人都是彰德府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这里的张清虽然是东昌府守将,但书中明确说过张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骑出身”。

  58—60、韩滔、彭玘、曹正:三人本都是东京开封府人氏,只不过韩滔去了陈州当官,彭玘去了颖州当官,曹正则是跑到了山东境内开酒店。

  61、薛永:祖居于河南洛阳,祖父也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的军官,但因为得罪同僚不能升迁。到薛永之时,已经落魄到靠在街头卖枪棒为生了,上梁山之后也是没有多出众。

  62—64、施恩、张青、孙二娘:三人都是孟州(河南焦作)人,施恩是孟州的小管营,张青原在孟州道光明寺种菜,孙二娘在大树十字坡下开黑店。

  65、陶宗旺:祖居于光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潢川。这也是梁山上唯一一个庄家田户出身的人,只可惜戏份并不多,连单独的话也没有,还是最早战死的人。

  66、关胜:关二爷的嫡系子孙,祖籍是河东郡解县人,现在的山西运城。关胜出场时是蒲东巡检,也是在山西当个小官。

  67、呼延灼:河东名将呼延赞的嫡派子孙,河东就是在山西。呼延赞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

  69、宣赞:在东京当官,就是他推荐的关胜去平梁山,当时说了句“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也就是说,宣赞跟关胜是老乡,而不是像林冲、徐宁一样。

  70、郝思文:关胜的结拜兄弟,没有官职。宣赞去宣诏之时,郝思文正与关胜谈论古今兴废,可见他长期就在蒲东,大概率就是本地人。

  73、侯健:祖居于洪都,洪都就是南昌的别称。这里有着著名的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写于这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74—75、穆弘、穆春:揭阳镇一霸。这里并不是广州揭阳,因为要是广州离江州太远了,书中可是非常近的,就在江州一带。

  82、王定六:在扬子江边卖酒。扬子江虽长,但王定六的酒店离建康府安道全处并不远,也是建康府附近人。

  84、项充:徐州沛县人,现在的江苏徐州沛县。这地方可走出不少名人,刘邦、樊哙、周勃、曹参都是出自这里。

  86、乐和:乐和是孙立的小舅子,祖居于茅州。一般说茅州是现在的山东昌邑,原因是潍坊市昌邑西有茅乡,就是古茅国,而北宋时昌邑县属京东东路潍州,就是今潍坊市昌邑。不过,这个也并不是太准确,历史上唯一的茅州是唐武德三年所治,治所在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乐和是江苏人更合理。

  87、李俊:祖居于庐州,庐州就是安徽合肥的古城,改名很失败的一个地方。另外,李俊和李立虽同为一霸,但并不是亲兄弟。

  90—91、朱武、李忠:两人都是定远人,现在的安徽定远。朱武这个名字可能与朱元璋有点关系,朱是明朝国姓,武是洪武,而且两人还都是安徽人。

  96、鲁智深:关西汉子,是渭州提辖,渭州在现在的甘肃平凉。不过,有关鲁智深的介绍都是延安府鲁提辖,因此归为延安府更合适。杨志也说过与鲁智深是乡中,杨志不可能是甘肃的。

  97、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令公就是杨业,这就是说杨志是杨家将后人,《宋史》中说“杨业,并州太原人”。那么,杨志自然也是并州太原人了。不过,也有一说杨家将是麟州新秦人,也就是陕西人。这也是有依据的,杨业父亲是麟州刺史;再者,欧阳修曾写过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墓主人是杨继业弟弟杨重勋的孙子杨琪,里面就明确说了是麟州新秦人。另外,杨志还说过与鲁智深是老乡,水浒中是按照陕西的多。

  98—99、蒋敬、吕方:两人都是祖籍湖南潭州,潭州是长沙的古称。这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了,素纱襌衣就是出自这里。

  100、欧鹏:祖居于黄州,现属湖北黄冈市。当年苏轼就曾被贬到这里,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词。

  102—103、孙立、孙新:兄弟两人在登州谋生,孙立还是登州提辖,但他们却是琼州人,琼州就是海口市的别称。

  105、刘唐:祖居东潞州,潞州属于现在的山西长治。但刘唐是东潞州,辽国有潞县也被称为潞州,是为东潞州,在现在的北京通州。

  106、公孙胜:蓟州人,属于现在的天津。在北宋时期蓟州也是属于辽国的,但水浒中前期是属于北宋的,宋江征辽后又划给了辽国。也就是说征方腊前,公孙胜是去了辽国。

  107、郭盛:祖居西川嘉陵,属于四川南充市。不过,按照古代之时来说,峨眉山在嘉陵,应该属于四川乐山。

  108、秦明:山后开州人,最有争议的一个地方。一说是重庆人,一说是河南濮阳人,都是依据开州的名字。但是依据山后开州来说,辽宁凤城才是最合理的。东北汉子,霹雳有火,摧山破岳。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出马了,高手出马,无懈可击,不仅仅名正言顺的扣押着取经队伍,还让天庭和如来佛祖无可奈何!

  当然这个青牛精采取的策略非常高超,用我们现在的话就叫“钓鱼”再贴切一点,那就是碰瓷儿了:谁让你们取经队伍手欠,看到好东西就想偷呢?偷东西你们还有理了?还到处找帮手?找吧,找的人越多,最后罚的钱越多!

  如来佛祖到了最后也终于明白了太上老君的金兜山和金兜洞到底是啥意思?敢情这名字得反着念,哪里是金兜洞啊,明明是兜金洞,没有金子,过不去啊。

  我们仔细读西游记,会发现高手都是用圈儿的,翻遍整部西游记,最厉害的圈儿一共有四个,其中太上老君那里有一个,其余三个被如来佛祖送给了观音菩萨,这三个圈就是金紧禁箍儿。

  金刚镯第一次出场使用的是它的物理属性,也就是硬,沉,准,当时观音菩萨要拿玉净瓶砸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被老君拦下了,掏出了这个金刚镯,扔下去控制好力度,把孙悟空砸了一个跟头,既没有把孙悟空砸死,也没有把孙悟空砸傻,是刚刚好砸蒙的程度,正好二郎神带领众将勾了孙悟空琵琶骨,抓上了天庭。可以说,金刚镯第一次出场就大展神威,收拾了孙悟空。

  金刚镯第二次出场就到了金兜洞了,是握在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手中,这次使用的主要是它的魔法属性,我们拿其中一次出击分析:

  哪吒又将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六般兵器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去。兕大王公然不惧,取出白森森的圈子,望空抛起,叫声:“着!”把哪吒的六般兵器全部都没收了。

  也就是这个圈儿是声控的,只要扔出去,喊一嗓子就能结束战斗,哪吒的圈儿在这个圈儿面前就是小孩子的玩具一样幼稚!不仅仅能没收兵器,还能收火和水,连孙悟空拔出毫毛变得小猴子也能收走,简直无敌啊!

  这个金刚镯在西游世界中简直就是一个BUG武器,在封神演义中这个圈儿更是能化胡为佛,当然封神演义是西游记以后的小说,不能作为根据分析,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圈儿打败了所有的孙悟空能找到的救兵。

  首先这个紧箍儿可以无限远声控,这速度估计比无线电传播都要快,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孙悟空对唐僧就说过,由于这个紧箍咒是没有距离限制的,就算唐僧在灵山念咒,孙悟空在花果山也是瞬间能感应到的,所以他曾经求唐僧拿下他的紧箍儿。

  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见肉生跟,并且套住的是元神。在车迟国比试砍头的时候,孙悟空是损失一个头的,如果紧箍儿只是套住了他的那个头,那么他再变出一个头来,岂不是紧箍儿自然脱落了?而事实上是不管他变出多少个头,紧箍儿仍然牢牢的勒着他的头!直到整部西游记写完,作者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的拿掉它的答案,这个秘密永远的藏在了如来佛祖的心中。

  它的第三个特点是金刚镯收不了,这个紧箍儿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法宝,比血滴子都要厉害,抓住头就不放开了!但是金刚镯可以把其余人的武器收走,偏偏无法收这个紧箍儿,可见这件武器的厉害。

  他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凡人也能使用,你看金箍棒啊、钉耙啊、权杖啊,一般人根本拿不动,更别提使用了。而紧箍儿,只要会念咒就行,不管出音不出音,默念也能感应到,这比那紫金葫芦要强的多,紫金葫芦只要不答应,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而紧箍儿,不管你答应不答应,就是能勒你!

  孙悟空这一生就败在了圈儿上面了,本来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因为金刚镯这个圈儿,把自己砸蒙了,被抓了;到了如来佛祖这里,他又画了一个手掌心这么大的圈儿,让孙悟空往外翻,没翻出去,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连个二平米的圈儿都出不来了;后来好不容易蹦出来,脑袋上又被戴上了一个圈儿,这更狠,不知道孙悟空吃过多少苦头,估计数都数不过来了!

  取经队伍越往西走,用圈儿的地方就越多,观音菩萨可是当着孙悟空的面使了三次圈儿啊,这让孙悟空目瞪口呆。敢情越厉害的神仙越喜欢用圈儿啊,连镇元子也是袖子一伸,张成一个圈儿圈人,弥勒佛的人种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圈儿,太上老君的圈儿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无敌的存在……

  即取金箍棒,在地下画了一道圈子,叫他们坐在圈内, 不许出来。孙悟空对唐僧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

  有人说,孙悟空第一次用圈儿不是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吗?其实不是,原著中孙悟空第一次用圈儿是在第50回,青牛精那里。

  其实孙悟空使用这个圈儿并没啥作用,也就是心理作用,担心唐僧乱跑才画圈儿,只是猪八戒坏了孙悟空的好事,领着唐僧出了圈儿……

  孙悟空打不过这个魔王,经历了前面的通天河一战,他已经彻底得罪了观音菩萨,所以这次连观音菩萨都没去找,直接找到了天庭。玉皇大帝也很重视,挨个排查天庭人员在岗情况,硬是没有查出来,派去了这么多神仙,竟然没有一个认出是太上老君的坐骑,也没有人认出这个宝贝是太上老君的金刚镯。

  其实玉皇大帝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太上老君在搞鬼,但是他也知道这次老君是真怒了,他在答应如来佛祖取经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即使演戏也得陪着太上老君去演,毕竟自己不想管这个烂摊子,还是让如来佛祖亲自去管吧!

  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什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其实就是告诉他们,你们以为金刚镯是我最厉害的法宝啦?我还有芭蕉扇呢,我还有很多宝贝藏着呢,你们取经队伍要老实一点,如果再逼人太甚,我也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下场,反正我不会帮忙收拾烂摊子的……

  唐僧道:“徒弟,万分亏你!言谢不尽!早知不出圈痕,那有此杀身之害。”行者道:“不瞒师父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叹,可叹!”

  这就是圈子的威力,孙悟空已经成功的圈住了唐僧!其实不光光是圈子,这碰瓷的招数现在社会上的人也学的炉火纯青了,要是追老祖宗,我估计要追到青牛精那里去了。而如来佛祖丢了十八座金山,那么他必然要从取经以后的土地上拿回来。说到底,作为黎民百姓才是最受苦的那一层,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创文章,不喜勿喷)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鲁智深早年在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后来,为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便离开渭州,逃到了五台山。

  经过赵员外帮助,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成为了文殊院的和尚。再后来,他三番五次破戒,并且大闹五台山,便被智真长老推荐到了东京汴梁大相国寺,看起了菜园子。

  再后来,他结识了林冲,因为在野猪林搭救林冲,被林冲泄露了身份,被迫离开东京,到二龙山落草。而后,他又跟二龙山兄弟们入伙梁山。

  虽然鲁智深剃度出家,但那些清规戒律,他一天也没遵守,整天就喜欢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喜欢跟兄弟们打打杀杀,所以,“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是鲁智深对自己一生的客观描述。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这句话是理解鲁智深这首佛偈的关键。金绳玉锁是什么呢?看起来仿佛是一种困住鲁智深,让他迷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咱们暂且不表,接着往下看。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鲁智深之所以开悟,其实是因为他忽然找到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啊,“我”是谁啊?是渭州经略府的鲁提辖?是五台山上的鲁智深和尚?是带着纹身行走江湖的花和尚?是二龙山的大当家?是生擒方腊的梁山好汉?

  “‘我’是谁?‘我’因为什么而是‘我’?”这样的问题,鲁智深在听到钱塘江的潮信前,是从来没有想过。

  在跟随梁山大军征方腊后,鲁智深随军来到了杭州六和寺。夜里他和武松在僧房里歇息,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知道钱塘江有潮信,以为是战鼓响,马上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冲出禅房。

  六和寺的和尚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询问后,告诉他这乃是钱塘江的潮信,鲁智深便想起了几个月前,梁山军破辽归来,路过五台山,随宋江找智真长老参禅,师父送给了自己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是说他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是说他生擒方腊。“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是说他既逢潮信,合当圆寂。

  这时候的鲁智深,甚至都不知道“圆寂”是什么意思。问过了六和寺的和尚后,他才明白。鲁智深不禁呆住了,他想起了智真长老说完那四句偈语后,还曾对自己说,“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

  虽然他心里有疑惑,但他坚信智真长老是不会骗他的,他见过太多生死后,心如死灰,早就不怕死了,便不再多想,大笑道:

  六和寺的僧众们听鲁智深说完,都觉得他在开玩笑。是啊,哪有人说圆寂就能圆寂的?但是,想归想,鲁智深太有气势了,众人也不敢不依他,还是安排人给他烧了洗澡水。

  鲁智深吓了一跳,他愤怒地睁开了眼睛,他看见了他的脸,倒映在澡盆那平静的水面上。这张脸,勾起了他记忆中几乎被遗忘了的往事。不知不觉,鲁智深的自我意识消失,完全陷入到了回忆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又恢复自我意识,睁开了眼睛,他发现,水中的这张脸变了,变成了一张他既熟悉又憎恶的脸。

  鲁智深再次凝视水面,他仿佛看见水面上浮现出许多画面:一脸贪婪的镇关西,在金翠莲父女面前咆哮;欲壑难填的崔道成,在老和尚面前耀武扬威;最后,他忽然看见一个手持禅杖的和尚,正贪婪地疾进在炽烈的欲望之路上。他仔细地看,那个突然回头,他认识那个同样写满了欲望的脸——那正是他自己。

  是啊,郑屠、崔道成们巧取豪夺,那是因为欲望。而我鲁智深杀人放火,不也是因为欲望吗?不同的是他们是为了财与色,我则是为兄弟,为了义气。但本质上,我们都是被欲望所牵引着。

  所有人都被欲望驱使,所有人都有目标,所有人都在拼命奔向目标,想成为那个终极的自己。然而,所有人都不能如愿,都被欲望折磨着,忍受着求而不得的痛苦。

  潮信声再次传来,它在笑着,咏唱着,鲁智深似乎看见了所有他认识的人,组成了一股潮,满载着渴望奔涌着,满载燃烧的苦痛,还有那无法满足的欲望,奔向岸边。

  散开的潮水,有的变成水汽蒸腾,有的再次落回江中。蒸腾的水化作雨,从天而降,又与江水再次融合,再次奔涌。

  是啊,从前的自己,就是自性被欲望束缚后,在现实的显现。自己虽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却贪恋好酒好肉,留恋好汉们的兄弟义气,为了义气,他甚至去杀人放火。

  想到这一点后,鲁智深笑了,他继续听着潮信,这一次,他不再只听到欲而不得的痛苦,他聆听到了其他的声音,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之声,人世间成千上万种声音,纷纷加入了进来。

  此刻,鲁智深不再去分辨欢笑声与哭泣之声,不再分辨天真之声与雄浑之声。他感觉这些声音是为一体的。

  大闹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善意的笑,众僧的怒骂;渭州城金翠莲父女的哀诉,郑屠的谄媚;瓦罐寺老僧们痛苦的,崔道成的嚣张。这些声音相互纠缠,交织着合为了一体。

  世界上的所有的声音,所有人的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合为了一体。这些构成了整个世界,构成了一首生命的乐章。鲁智深专注于倾听潮水咆哮的交响,他不再听到哀,听到怒、听到笑。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时,他感到灵魂不再被束缚,被占据。当他去倾听一切,倾听这个世界的整体和统一时,他终于意识到,智真长老说的正果,到底是什么了。

  鲁智深悟了,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不再疑惑,不再迷茫,而是盛放着喜悦。

  鲁智深悟了,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不再疑惑,不再迷茫,而是盛放着喜悦。

  而后,鲁智深又向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这首佛偈,去法堂上拿了一把禅椅,坐在当中,焚起一炉好香,将那张写了偈语的纸放在了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

  你看,原著里说鲁智深是“自然天性腾空”,这是他开悟圆寂后的状态。他不是死亡,而是回归了“自然天性”。

  在潮信声中,鲁智深认识到,在渭州搭救金翠莲的鲁提辖是他自己;在五台山吃狗腿,拳打金刚,大闹文殊院的鲁智深是他自己;在瓦罐寺跟九纹龙史进一起杀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的那个花和尚是自己;在二龙山占山为王的是他自己;在梁山上聚义的是他自己;在江南杀人放火,生擒方腊的也是自己。总之,放纵欲望的是他自己,克制欲望的也是他自己。

  悟到这一点后,他不再去区分哪个形象是自己,因为他认识到,所有的形象都是自己。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自己,他见识了自己的本心——“我”是与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所以说,鲁智深之所以能够开悟,是因为他“顿开金绳”,“扯断玉锁”,冲破了欲望之网,看见了自己的本心,这才“自然天性腾空”。

  没错,慧能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之所以没有成佛,只是因为众生的自性还在迷失的状态,只要能明心见性,便可成佛。

  话说慧能出身贫寒,未曾读书识字,但他的悟性却非常高。一天,慧能在卖柴的路上,听见有和尚念《金刚经》,便有所悟。于是,他就询问《金刚经》的出处,以及在哪里能够求师。得到答复后,惠能不畏路途艰险,毅然从岭南直奔湖北黄梅的五祖弘忍处。

  “獦獠”是古代中原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称呼,弘忍禅师故意用这样的称呼刺激慧能,就是要考验慧能的悟性和决心。慧能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跟是哪里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不知道那时候的慧能是不是听过《大般涅槃经》,南北朝时期,精通汉文和梵文的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印度佛经,其中就有《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

  比如,到什么程度算是到门前,到什么程度是入门。在不同的境界里,也各有一些针对性的修行法门,直到大彻大悟。

  比如,弘忍有个弟子神秀,后来禅宗分裂后,成为了北派禅宗的祖师,他就主张参禅修行要有不同的阶段。在弘忍禅师传承衣钵的大考中,作了那首著名的偈子:

  菩提在梵语中是觉悟、智慧的意思。神秀是把人的身体比作是开悟的场所,把心(自性、佛性)比作是一面镜子。他的意思是,人要想参悟得道,首先心应该是清净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

  所以神秀认为,参禅修行就好比擦镜子,修行者要通过努力,将镜子慢慢擦拭干净,这样才能显露佛性。所以,参禅开悟是一个“渐悟”过程。

  慧能认为,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既然它是无形无相,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对此,五祖弘忍作出了判断。他对神秀的偈子评判是,尚未“见自本性”,只到门前,还未入得门。对慧能呢,弘忍是在夜里偷偷传授给他全本《金刚经》,以及自己的衣钵,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说,观音菩萨在发动般若智慧的时候,看到的是“五蕴皆空”。

  佛教有一条最最基础的理论,叫“万法缘起”,其他的理论都是根据它推导出来的。那么,“万法缘起”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物质世界里的一切,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比如路上你看见一辆汽车,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它是由各个零部件,在工厂的车间制作而成的,而它的创造过程,甚至被发明的过程,就是他的因缘。

  不仅如此,汽车因为因缘出现,它又成为了其他事物的因缘:各种汽车配件出现、有利于它行驶的公路出现,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交通事故的出现……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是说,这些事物不能脱离因缘而存在。因为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都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出现。所以,当因缘消失时,事物也就会随着消失。

  所有事物因为因缘的关系,都不稳定,不能自主,本质上其实都是“空”。所以《心经》才有那句著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然,精神世界也是“空”,所以《心经》才说,“五蕴皆空”。

  这时候,我估计很多人都懵了:那既然“法无自性”,万法皆空了,那不就“无我”了吗?还明什么心,见什么性啊?

  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关键了,你之所以会感到疑惑,是因为你“恶取空”了。大乘佛教说得“无”和“空”,并不是说一切都不存在,是虚幻的。而是说,这世上没有永存不灭的事物,所有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所有的事物都有生有灭。所以,“万法”不可能是恒常存在的。

  举个例子,就说我们自己吧。我们不是不存在,因为我能很清晰的意识到“我”的存在。然而,因为因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思想在迭代,身体的各个器官、细胞也因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你能说现在的“我”是前一秒的“我”吗?

  因此,人和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既然是暂时的,那么就不值得追求依恋。汽车、美女、房子虽然存在,但不值得我们占有。因为无论“我”还是那些外物最终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成空。

  当认识到“无我”的本质后,我们就会意识到,并没有不变的“我”存在,那么无论是我的喜怒哀乐还是欲望的满足,都是暂时的,都会随时破灭,都是不值得追求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们也就能够消除欲望,逐渐不再造业,也就达到跳出轮回的目的了。

  了解了这些后,再看神秀和慧能的偈子我们就明白了。悟与开悟两种境界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见性”,而是否“见性”,又在于是否见“自性”之“无”。

  神秀把佛性看做一种实体,正因为视佛性是一种实体,他才可能将其作为一种对象那样,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然而,作为“自性”的佛性,是非实体的、非现成的,更是非对象化的。因此,神秀所代表的这种佛学思想,还没有真正悟到佛性的本真,或者说,神秀所说的佛性还不是真正的佛性。

  而惠能“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在中国的“禅定”功夫上,实现了一场革命。慧能用“本来无一物”,扫除了参禅悟道的所有逻辑上和心理上的根基。

  这就要说到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竺道生的高僧了,他在阅读鸠摩罗什翻译的印度经书发现,佛性是不能用理性语言正面描述的。

  就这样,竺道生提出了一个“顿悟成佛”的观点。所谓的“顿悟成佛”,是因为佛性不能用理性语言描述,所以我们不能把佛性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人要么就完全领悟了佛性,要么就一点儿没领悟,不存在一半儿的状态。也就是说,人是直接捅破那一层窗户纸来显露佛性的,这就是就是顿悟。

  很显然,慧能支持竺道生“顿悟成佛”的观点,所以,他在的南派禅宗为顿悟派。慧能认为,人和佛之间就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更不应该有距离,不应该区分内和外!换句话说,当你产生了“我和佛之间有距离,我需要修行”这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本身,其实就成了阻碍你成佛的妄想。

  要走向自性,必须要破除掉“我”的执念,怎么破除呢?就要像鲁智深一样,先完全接受自己,杀人的是自己,救人的也是自己,然后,不再执着于善与恶,喜与悲、生与死,打破二元对立,打破自我意识产生的一切逻辑,从整体上把握生命,抵达“无我”、“忘我”的境界。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为凡人圣人而执着,也不再为生与死而烦恼。所以他写道: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的这种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自觉自悟,就像是一把能够斩断烦恼邪见的智刃,仅凭一念之慧锋,便断了让人痛苦的尘俗迷网,取消了时间的束缚,跳出了六道轮回,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正所谓是:“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徹,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游戏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按照《版权保护投诉指引》来信告知,本站将应您的要求删除

  健康游戏提示: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辅导费购房工具户口地酒叟几个混口饭空格可

中学数学星空如何写解析,中学数学评价量规,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在这里分享生活乐趣,表达意见主张,找到实用的生活信息,的官很过分KGLD17153,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定积分和中学数学的关系,凌源实验中学数学,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在这里分享生活乐趣,表达意见主张,找到实用的生活信息,的官很过分KGLD18243,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梦幻西游唤星券算地煞次数吗知乎 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各是怎样的人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