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随笔

作家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林海音大家也许都很熟悉,那是小学课本那种初中课本都出现过的名字。但是对于林焕文的了解大家基本就知之甚少了。林焕文是林海音的父亲,人们最他最多的了解应该就是那篇《爸爸的花落了》,那个喜欢花,用鸡毛掸子轰女儿上学的的形象。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是台湾人,祖籍广东,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林海音在后来成为优秀作家的原因之一。曾在日本经商失败,后来回国发展。林焕文于1917年带着怀孕的的妻子东渡日本,开始一些线类的生意。次年林海音降生于大阪。林海音的父亲回国后在北京工作,考入邮政总局。总算凭借着家底丰厚,没有让母女俩太过穷苦。

  林海音的父亲与一九三一年病逝,也有人说是被毒死。林焕文是著名爱国分子,而一九三一中日关系紧张,为了破坏掉反日爱国势力的影响并不能排除这个可能。但林海音的父亲去世后,使林海音变得更加独立有担当,间接地培养了一个优秀的作家。

  林焕文离世后,林海音承担起家庭的部分重任,13岁的林海音早早地成为一个勇敢的小大人。从她的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中,能够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城长变化。林海音的父亲虽然去了,但是留下了一位优秀的作家。林海音成为作家这其中也受到林焕文很深的影响。林海音的父亲在北京工作时曾在日本办的报纸《京津新闻》中工作,可以说林海音文章有着天生的敏感。

  林海音的母亲在中学课本爸爸的花落了这篇文章中也曾出现过,只是大家当时对她的印象不深,那篇文中着重是在得病去世的爸爸身上,林海音的母亲显然没有足够的存在感,顶多会有一些大家对于单亲妈妈的同情。只是说到同情的话,反而将同情放在英子身上更多一些。却忘了那个单亲妈妈为几个孩子的付出。

  林海音曾写过一品文章叫妈妈的秘密。林海音的母亲名叫黄爱珍,丈夫林焕文去世时黄爱珍正是风华正茂的二十八岁。作为一个女人死了丈夫要照看七个孩子,已经着实不易。更坚苦的是第二年第五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相继去世,别说一个女人,就算一个男人此时也难以支撑了。孩子的去世对作为母亲的黄爱珍的打击格外眼中。好在大女儿林海音为家里分担了许多劳务,否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挺过去。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曾接受高等教育,在他去世后,他的大学同窗好友韩叔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被孩子们称为韩叔的男人与黄爱珍虽然陷入一段感情纠葛,但是黄爱珍为了几个孩子仍然没有同意韩叔的爱慕请求,作为长女的林海音为此一直排斥那个想要成为他们爸爸的男人。当有一天传来韩叔结婚的消息,林海音才放下心来。

  林海音的母亲为了几个他们终身未嫁,最后时光的回忆录里,林海音曾说自己和弟弟妹妹能够得到完整的母爱,都是因为母亲的完整付出。

  历史迷(,每天分享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人物传记,天下奇闻趣事!本站文章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的生活随笔 » 作家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我的生活随笔我的生活随笔